兴霸天 作品

第两百章 官家有点太喜爱了!授官不能这样授啊!(第2页)

 “到了国朝,已经没了这受尽刁难的铨选过程,考中进士后就开始授官,普通进士的主官,一般是从九品的判司簿尉,差遣授予地方官职,如主簿、县尉、判官、推官、参军等,而名列前茅的进士主官,授予从八品的将作监丞或正九品的大理评事,入仕即京官。”

 众人聚精会神听着。

 他们喜欢公子说这些,能增长见闻,对于许多事情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刻,不再按照以前简单的思路分析问题。

 当然,狄进有的话会对身边人说,有的则不方便明言。

 比如北宋的文官,从高到低,分为朝官、京官和选人。

 仁宗朝前期的文官总数,大概在一万人左右,其中有八千人左右,是地方上的选人,并且一辈子都是选人,被称为“永沦选海”,想要由地方升为京官,需要多名高官举荐,再得到天子召见,才能升为京官。

 进士的优势在于,他们几乎天然具备晋升京官的条件,只要在地方上干得不差,差不多十年左右,就能进入京官序列了。

 而状元一开始就注定是京官,现阶段前几名也会授予京官,后面冗官严重了,就没那么好待遇了,这一步就省下了别人十几年宦海沉浮的积累,优势之大可想而知。

 京官再升到正八品后,成为了朝官,顾名思义就是能参加朝会,面见天子的官员,这个数目就更少了,文武两班再加上皇族亲贵等等人员,也就几百个人。

 现在官家是怎么和大臣起争执的呢?

 赵祯有意,授狄进从七品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

 这就是能见天子的朝官,连馆职都安排上了,基本上过个两三年,升一两级,赐五品服,外放出去,是能当知州,主政一方的,再积累些地方履历,回来能权知开封府了……

 别说宰执高层反对,就连狄进自己都反对。

 进士已经是仕途的快车道,发展好的进士及第,十几年间就能初入两府,任枢密副使,二十多年就能当宰相,但赵祯现在有点太夸张了,照这架势,是不是准备整个二十五岁的宰相出来?

 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么……

 当然,赵祯毫无恶意,只是还没什么执政经验,过于偏向一己喜好。

 实际上这位仁宗皇帝年老了,都有这个毛病,恰好狄青在,就是一个例子。

 仁宗喜爱狄青,强行压着一群宰执的反对,让狄青跳过枢密副使,一步到位成了枢密使,结果成为高官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旦要反对天子,就把天子宠臣狄青拿出来当靶子。

 狄青被群起而攻之,后世网络只说宋朝是重文轻武闹的,固然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风气,肯定有不小的影响因素,文官对于武臣有天然的警惕心理,但那不是主要原因,狄青如果是按照正常的升迁之路,最后一步步走到枢密使的位置,绝不会到那个地步,结果升迁不正,恰好碰上仁宗无后,又总是不立太子,群臣急了,就趁着天灾频频,全部集火到狄青那里。

 讲白了,官员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团体,一种是靠着功名和功劳,自己按部就班,晋升上去的,走得很稳,另一种是靠着执政者的赏识,比如官家和太后的看重,破格提拔的,后者也不见得没有真才实学,但地位就很虚。

 而狄青本来是战功赫赫,自己凭借功劳晋升,愣是被赵祯破格提拔,从前一种官员沦落到后一种,狄青如果深谙政治规则,他应该请辞,不受枢密使之位,可惜历史上的他显然没考虑到这一点。

 现在狄进倒也不必请辞,一来今科进士授官只是初定,还未最终公布,二者年轻的赵祯还没执政,狄进又是三元魁首,根红苗正的文官序列,绝大部分宰执都是对事不对人,不允许官家做这种破坏制度的举动,避免以后的天子有了先例,也破格提拔自己喜爱的进士,乱了朝廷法度。

 如此种种,狄进就不好明说了,却也解释一番,末了道:“官员升迁,是有严格规制的,一时的随心所欲,幸进出头,只会让未来遍布荆棘,升上去的速度有多快,跌下来的势头也有多狠!”

 狄青没有全懂,但也有了不少感触:“我还以为升官越快越好呢,官家都不能给看重的臣子快快升官么……”

 狄进笑了笑:“我们都还年轻,不用急于一时,你也要稳一稳,多在禁军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会的!”狄青原本对于京营禁军没有任何好感,觉得都是一群酒囊饭袋,还对自己恶意满满,现在成了真正的武官,倒也有了改观,如今已经自发聚拢了一批有些能力的武人,只是又轻叹道:“可惜国朝太平,我等无用武之地啊!”

 狄进淡淡地道:“往后不要提及这等言语!”

 狄青心头一凛,也意识到刚刚自己大嘴巴了,赶忙道:“我不会说了!”

 狄进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当今国朝的外部环境,若说

一切太平,那绝对是自欺欺人,你该担心的,是万一外贼又有入侵之意,国朝禁军能够迎战么?”

 狄青沉下心来,重重点了点头:“哥哥说的是!青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