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回家过年(第2页)

 盛希平一边吃着排骨炖酸菜,一边说道。

 “爱吃你就多吃点儿,我看着咋又瘦了呢?

 伱这一天啊,各处跑,满哪折腾,多累的慌?回家来,想吃啥就说,我给你做。”

 张淑珍心疼儿子,给盛希平夹了几块鸡肉。

 盛希平就嘿嘿乐,“妈,我想吃饺子了。”

 在家的时候吧,觉得张淑珍得空就包饺子,吃够了。

 出门才发现,最惦记的,还是妈妈包的饺子,外头饺子馆儿,吃不着那个味儿。

 “得,还有两天过年,咱到时候多包点儿啊,天天吃。”张淑珍被这话整的气也不是笑也不是,无奈说道。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吃过午饭,其他人休息聊天,盛希平开车去厂子。

 腊月二十七了,厂子还没放假呢,订单太多忙不过来,都在厂里加班。

 抚松的分厂已经投入生产了,可是近期又有客户追加订单,现在分厂那边也是加班加点赶工呢。

 “盛总,工人腊月二十九当天休息,年后本地的初三就回来上班,外地的初五回来。

 真是没办法,有一批单子催的急,年后四月份就要发货了。”不等盛希平问呢,郑华几个主动解释。

 这年月没有啥春节七法,大部分单位也就是放三天到五天。

 去年过年,加工厂是年前腊月二十七放假,一直放到正月初五。

 今年实在是订单太多,没办法了,只能缩短假期。

 “嗯,也是没办法,那就后勤工作做好,这几天多给工人发点儿补贴啥的。

 忙不要紧,只要工人能挣着钱就行,别让工人背后骂咱是资本家剥削。”盛希平点点头,没说别的。

 “分厂那边,原本缝纫机台板厂的工人,大部分回来了,另外又招收了三百来人。

 目前主要是生产板材,以及家具零部件,家具封边等。

 这边的一部分订单匀过去,抽调人手,支援家具厂。”

 郑华把两个厂子的相关情况,都向盛希平做了汇报。

 家具厂和板材厂都步入正轨,只要照着订单生产就行,没什么可操心的。

 盛希平又去家具研发设计部门,跟那些人商议了半天。

 陈瑞卿一直想让盛希平带着产品去参加秋交会,盛希平觉得,这个可以一试。

 “年后,我会安排一批人,出国去考察学习,大概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不光家具厂,商场那边,也得安排人,出去学学管理经验啥的。

 这事儿,盛希平跟吴毓丞他们商议过了,年后想办法送一批人出去。

 这年月,能出国学习,那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

 所以设计部那几个年轻人一听,都挺激动,纷纷表示他们乐意出去学习。

 盛希平没有直接定下来名额,只说让他们回去跟家里人商议一下,年后再把名单报上来。

 厂子这边,没啥大事儿,盛希平又问了问春节期间值班的安排。

 他们这是木材加工厂,车间里外都是木头。过年期间燃放鞭炮,谁也不敢说遇上什么意外,一定要确保有足够的人手留在场里。

 厂子这边安排好,盛希平又联系了郭守业、赵广宁等人,晚上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主要是可乐厂子方面,盛希平现在订货很多,必须确保供应。

 玉兔辞旧岁,金龙送春来,转眼间,八八年的春节到了。

 今年盛家除了出嫁的盛云菲没回来,其他人都在,大家伙儿在松江河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新年。

 虚岁四岁的盛新泽、盛欣瑶两个,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各种捣乱,可以说是笑料百出,一家人被这几个小家伙逗的成天乐。

 初一初二走亲串友,盛家来拜年的人就没断过,亲戚朋友纷纷登门拜年。

 王建设、陈维国等人过年都回来了,初二这天都在盛家聚齐,好生热闹了一番。

 正月初三,出门子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今年周明远夫妻没在松江河,加上盛家这边还有事,所以盛希平两口子商议了,过两天家里事情忙完,他们去省城看望周明远夫妻。

 吴毓丞提前打过来电话,说是他们初二中午从首都出发,初三早晨到通化。然后再从通化坐火车,到松江河。

 蒋彦斌那边也打来电话,说是他和他的父母,要在正月初三来松江河,两家人见见面,商议一下二人的婚事。

 所以正月初三这天中午,盛希平领着弟妹们,一起去车站接站。

 “毓丞,小蒋,这边。”

 火车进站,乘客一窝蜂下车,朝着出站口挤过去。

 盛希平等人站在出站口外,翘首以盼,总算在人群后头,看见了吴毓丞夫妻,还有蒋彦斌的身影。

 吴毓丞和盛云菲一人怀里抱着个孩子,蒋彦斌则是连背带扛的浑身挂了好几个背包。

 一看就知道,他们这是路上遇见了,蒋彦斌帮吴毓丞他们拿东西呢。

 “大哥,二哥,三哥。”

 吴毓丞他们抱着孩子呢,不好跟别人挤,只能走在后面,好不容易出来,跟盛希平等人打招呼。

 那边,蒋彦斌也走过来,跟盛家人见面。

 “大哥、二哥、三哥,这是我父母。”

 “爸妈,这就是云芳和她的家人。”

 “叔,婶子,这大老远的,劳动二位跑一趟。快,咱赶紧上车吧,先回家再说。”

 盛希平兄弟几个,跟蒋彦斌的父亲握手见礼,然后赶紧招呼他们上车。

 一行人离开火车站,直奔盛家。

 蒋彦斌的父母,来之前对盛家也了解了一些。

 知道盛云芳的大哥是做生意的,挺有钱。她家二哥三哥都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工作也很好。

 还有个妹夫,也是做生意的,家里在首都挺有背景。

 本来,这夫妻俩听儿子一说,就有点儿心里没底。

 到这儿一看,好家伙,接站就是两辆车,头前儿那辆好像是国外进口的车,听人说得十几万呢。

 老两口这下,更是心里没谱儿了。

 他们家就是个普通城市双职工家庭,没权没势没背景,全仗着儿子自己努力,才考上大学有个好工作。

 如今儿子找了个条件这么好的女朋友,这俩孩子的亲事,能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