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势如破竹”(第2页)

 许贯忠这话不仅仅是说卞祥,也是敲打左军上下。

 一句话只说的帅帐中人人羞惭低头。

 许贯忠快马加鞭赶过来,连口水也没有喝,自然不是为了耍军师的威风,语气稍缓,继续

道,“诸位奋勇作战,自然是有功的,只要咱们后面小心谨慎些,自然能取这灭国之功。”

 打一棒子给一甜枣,大概就是如此了,敲打完了,灭国之功劳还是要许给左军上下的。

 至于有没有分,那就再说,反正肯定有左军一份的。

 ··· ···

 许贯忠在帅帐中发火,自然是有道理的。

 左军两个团,八千正卒,然后还有近万人规模的辅兵,讲道理人是很多的,这般规模的部队,自然算不上孤军。

 黄州和高丽西京一共也就百十里,所以也算不上深入。

 那许贯忠为什么还那么着急赶过来?

 答案在于~

 分兵!

 为什么进攻灭国需要的部队数量远远多于打胜仗,这就是道理。

 拿下营寨总是要防守的,如今左军两万人,已经是分守八个营寨了,虽然主力还集中在此处,但是各处辅兵以及正卒,都是有的。

 按照正常的计划,此时天辉军应该是已经出兵了的,一是防线前移,没必要还驻守在黄州那么多人;二来就是为了接应左军的进攻。

 结果卞祥不知道是不是打的太嗨,忘了,还是进度太快,来不及,反正此番不仅打了拓俊京一个措手不及,也完全没有等天辉军来接应。

 所以虽然距离上不是很远,但是事实上左军已经是脱节了。

 而拓俊京也是个敏锐的,卞祥这操作又不是多隐秘的事情,自然能察觉,然后当机立断的开始了布置。

 许贯忠从第三天顺利的攻城拔寨的军报上,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毕竟刚开始可以说是打的突然,人家没有防备,后面还那么顺利,就扯淡了。

 所以许贯忠才来的这么快,来的这么急。

 而战场是个容不得小聪明的地方,所有的布置,只要有了防备,那就最后还是会变成硬实力的比拼。

 卞祥也没有做多余的调整,只是放弃了四个营寨,然后集结大军缩在西京城外的大营寨中,再然后就继续加固营寨。

 身后则是只保留了一条线上的三个营寨,以上是卞祥的指挥。

 让鲁智深和李应领着天辉第二团跟进接手防御,这就是许贯忠的操作了。

 原本卞祥应该是节制天辉军部分,统帅攻城的,如今,做了调整,最起码鲁智深和李应的调令是许贯忠签押的。

 ··· ···

 所以正面战场上有优势的话,很多事情的操作就比较简单,梁山大军稍微调整一下,就让拓俊京的谋划落空,并且被逼到了墙角。

 有一点,许贯忠大概确实是在吓唬左军各将领,那就是拓俊京确实没有想着弄死左军上下将领的。

 不是做不到,是没必要~

 好吧,也是因为做下来难度太大,收益也没那么高,除了激怒梁山大军,于大局无益,费劲巴拉的划不来。

 拓俊京只是想反攻打个胜仗,攻下几个辅兵驻守的营寨,提振一下士气,然后形成包围之势把左军逼回去就行。

 是的,拓俊京的要求不高,就这么点要求。

 让拓俊京降低要求的主要原因,是高丽士卒的情况,比梁山知道的更差。

 这个差是全方面的,武备、训练、衣食、粮草、战斗力都差。

 最关键的还是士气~

 两年多了,连战连败,国都都丢了,能懂这种感觉吗?

 悲观、迷茫、甚至绝望~

 而且这种情绪还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蔓延到全军上下的一直情绪,还特么会传染。

 这就让人很难受了。

 要知道最开始大军刚到北界的时候,士气还是可以的,虽然迷茫,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希望的,而且朝廷用钱财做封赏,还是能提振士气的。

 但是很快这招就不好使了,因为钱买不到能养家糊口的粮食,也买不到能御寒的冬衣,钱突然就不值钱了。

 自然的,这士气就很难维持,因为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高丽朝廷拿不出合适的物资来激励士气了。

 或者说只剩下四分之一国土的高丽,养不起那么多的兵了,但是梁山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又不能裁撤部队,自然是各种问题频发。

 如果不是梁山一直在那压着,数万大军原地崩溃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拓俊京一开始想的,就是打场胜仗,告诉高丽上下,高丽还没亡国,这仗还能打,梁山也不是不可战胜···

 唉~

 自己要是更果断一些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