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官集团的反抗(第2页)

 但大明亡了吗?

 百姓真就活不下去了吗?”

 于谦哑口无言,拱手道,“请尚书赐教。”

 “大明有钱!”李青道,“大明的钱,都是从富绅身上剥削来的,而官员大多出身世家,这就造成了君臣不合。”

 “可这……和出征有关系吗?”

 “当然有。”李青叹道,“官绅不服管,定然会制造混乱,逼皇上让步,烧织造局、烧三大殿、通运河受阻、唐赛儿起义……都出自官绅手笔;

 这些人的能量太大了,若不及时遏制,大明将祸乱四起;


 若想让官绅不闹腾,只有控制军队,通过控制军队集权,从而掌控局势;

 其实,随着皇上上了岁数,他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说话也不怎么好使了。”

 于谦讷讷道,“这……不至于吧?”

 “以后你就会明白。”李青苦笑,“皇帝并非你想象的一言九鼎,那些言辞尖锐谏言的臣子,也并非都是忠君之人,大多时候,不过为了利益罢了。”

 于谦还是不信,李青也没再解释,这些个事儿,等他在官场待上两年,就都明白了。

 ……

 根本没用两年,仅过一日,于谦就见识到了文官集团的力量。

 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四位尚书,八位侍郎;翰林学士、都察院都御史、内阁、言官……乌泱泱跪宫门。

 求皇帝以民为重,以民为本,放弃亲征。

 若没有李青那一番话,于谦会觉得,他们这是赤胆忠心,为了天下百姓着想。

 但现在……他多少有些怀疑这群人的真实目的。

 君臣不合,皇上欲通过控制军队,从而控制朝局……于谦想起李青的话,又看了眼长跪不起的官员,心道:“这些人如此,会不会就是为了不让皇帝控制军队,从而削弱皇权呢?”

 但群臣个个赤胆忠心,一脸光伟正,于谦又觉得自己把同僚想得太不堪了。

 再看看吧……于谦这么想着,并未参与进去。

 ~

 群臣长跪不起,表示: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皇上若不收回成命,臣就跪死在这儿。

 朱棣表示:那你们就跪死好了。

 但群臣也不是善茬,当即发扬文官老传统。

 ——骂皇帝!

 山.东为何农民起义?

 百姓对你暴政的反抗!

 太祖为何降雷霆示警?

 是对你迁都不满!

 鞑靼为何前来寇边?

 是你将京都设在险地的后果!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都是皇帝你的错,都是迁都惹的祸……

 群臣慷慨陈词,尤其是言官,一个个唾沫横飞,把朱棣骂的啥也不是。

 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反正我也能落个好名声,只要你不怕留下恶名,尽管动手好了……这是他们的心理写照。

 自唐以后,汉人皇帝就没有不挨骂的,尤其是宋太祖之后,皇帝挨骂更是常态。

 因为,这位仁兄立了个规矩:不可杀上谏臣子,尤其是言官,杀之不详!

 当然,他本意是好的,让皇帝广纳谏言,但这也成了言官有恃无恐的依仗。

 连老朱都挨过言官骂,可想这群人有多猖狂。

 朱元璋杀官不少,却很少杀言官,即便杀,也都是找其他理由,而不是因为挨了骂就杀。

 这也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更何况法不责众,一众尚书、侍郎都在骂,你还能全杀了?

 确实不能。

 朱棣尽管很气,但也知道轻重,如今局势不稳,若再把文官一窝端了,只怕真要乱起来了。

 他打破过规则,也尝到了打破规则的恶果,更是知道,把这些尚书、侍郎、郎中、御史……全部砍了的后果。

 不过,朱棣也不是毫无办法。

 以怠慢政务之罪,扣除了所有跪宫门官员一个月的俸禄,并表示:一日不去处理政务,扣除一个月的俸禄!

 你们不是说,国库没钱吗?

 那好,俸禄也别领了,看看谁先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