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开 作品

第157章 杨涛(第2页)

 但是杨家不一样,从东汉时期一直兴盛到唐朝,其中创立隋朝的杨坚也出身弘农杨氏。

 不过唐朝时期世家遭受打压,加上黄巢起义对世家大肆杀戮,和科举的盛行,弘农杨氏也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杨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家竟然还是弘农杨氏的后裔。

 “这件事一直是历代家主口口相传的,到了我这里,具体的我也不清楚了,你要切记,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能跟任何人提起。”杨博云神情严肃的叮嘱道。

 “祖父放心,孙儿知道轻重。”杨涛说道。

 作为一支传承上千年的世家后裔,祖上甚至还有人做过皇帝,谁都会怀疑杨家祖上有没有留下什么宝贝。

 一旦泄露,不知道会被多少人盯上。

 “祖父,那许世高既然知道咱家有王右军真迹,万一他将此事泄露出去了该如何是好?”杨涛担忧道。

 “放心吧,他也只是猜测而已,并不确定。我之前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拿了一副唐朝摹本给他看过,他惦记的也只是这个摹本而已。”杨博云笑道。

 杨涛闻言松了一口气,虽说唐朝摹本也非常珍贵,但是流传下来的还是不少,倒也不怕。

 杨博云叹了一口气道:“我仔细想过,应

该是他通过你二叔的字才会怀疑咱家有王右军的真迹的。你二叔天资过人,然而和那李太白一样高傲自负。若不是如此,你如今也不会承受如此压力。”

 “祖父,二叔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你就别怪他了。”杨涛安慰道。

 杨涛的二叔名叫杨无端,当年科举屡次落榜,失意之下在青楼多喝了几杯,醉酒之后说出了“与其醉心与科举,不如寄情于青楼”这种大逆不道之话。

 要知道在古人的观念中向来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当时官家正因新政失败心情不好,这句话不知道怎么传到官家耳朵里了,一气之下让杨无端五十岁才能参加科举。

 杨无端因为此事,回乡后郁郁寡欢,没几年便去世了。

 “就是苦了你啊。”杨博云苦涩道。

 他觉得自家儿子被官家记恨,杨涛即便能中进士,官家因为不喜杨无端,影响杨涛的前途。

 以杨涛的才学,县试早就能过了,但是杨博云一直压着不让他考。

 想的就是让他从县试开始一直到会试都夺下头名。

 至于状元他倒是没想过,状元是殿试后官家钦点的,以官家对于杨无端的不喜,若是知道杨涛是杨无端的侄儿,大概率不会选他。

 但若是县试、乡试、会试都能夺下头名,官家即便再不喜,杨涛的前途还是有的。

 这次杨涛县试结束,把文章都默写了下来,杨博云看过后觉得必然能够夺得案首。

 结果却被一个他听都没听过的少年夺去了。

 虽说通过调查,这个少年是之前在扬州担任学政的刘学文得学生。

 但是他查过,李安读书满打满算才五年多而已。

 他并不觉得李安的学识比自家孙儿强。

 认为是许世高故意不让杨涛拿案首。

 然而许世高是扬州学政,若是不被调走,指不定还要担任几年。

 于是便生出了把许世高赶走的想法。

 正好这次县试很多学子觉得有问题,他便让人暗中引导,才发生学子围堵通判衙门那一幕。

 甚至就连常志骅在自己身上下重注,都是他让人宣传的。

 不然那常志骅再傻,也知道偷偷去领钱的道理,哪里会这么快传的人尽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