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第2页)

 桓温笑道:“那倒没有,他要立,老夫没让。你担心他们耍赖反悔?景兴,这一点你大可不必吧?有懿旨在手,再者谢安石是怎样的人?怎会食言?”

 郗超呵呵笑道:“说的倒也是。其实景兴只是担心夜长梦多,迟则生变罢了。桓公试想,这毕竟是崇德太后的懿旨。虽太后临朝当政,但赐九锡这样的大事,岂是太后懿旨能定夺的?王谢诸人必须表态同意才成。谢安自然不是食言之人,但其实想要虚与委蛇的拖延,办法却多的是。比如说,届时谢安把官职一辞,来个不闻不问。他也不是抵赖此事,但他若辞了官,说话也没了作用。到时候由王彪之王坦之他们出面阻拦此事便可。毕竟,王彪之王坦之他们可没有当面承诺。”

 桓温愣住了,茶水送到口边,却停住了。

 “太后的懿旨……到时候太后来个不认账,或者是在此之前还政于陛下,让陛下定夺呢?岂不又是合情合理?毕竟太后懿旨赐九锡,终究不合规制。陛下下旨,天下人才无话可说。倘若新皇以他未下旨为名反对,岂非……成了僵局?”郗超继续道。

 桓温放下茶盅,站起身来皱眉缓缓踱步。半晌缓缓说道:“当不至于此吧?景兴,你是不是有些过于谨慎了。”

 郗超笑道:“桓公,或许景兴是过于小心了。但景兴总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桓公怎能保证,朝廷不是缓兵之计呢?眼下大军在此,朝廷自然慌张。他们要的便是大司马撤兵,让他们好有喘息的时机。桓公,莫忘了,那李徽短短一年不到,弄出了五千丹阳郡兵,以及上万所谓团练兵马。而且就在我的眼皮底下,我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是在积极的以组建民团的名义招募兵马。这定是王谢等人授意于他作为。再拖延半年时间,他们不知道又会弄出多少人手。到时候桓公便是率大军再来,怕也难以形成威慑了。在下担心的是我们中了他们的缓兵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