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9章

 如果不是眼下这种局面,谢安是不会允许自己这么做的。此刻,唯有自己才能让他放心。也唯有自己才能为他快速增加砝码。

 对李徽而言,这当然是自己希望的结果。一万兵额的限制,便是谢安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缰绳,是控制自己实力扩张的手段。是既可以让自己放心的在徐州领军,关键时候又能够迅速控制自己的手段。扩充兵额,则在法理上不受限制。否则即便自己可以民团的方式多募兵马,搞小动作。但却也不能瞒过朝廷。民团这种东西并无法理依据,朝廷随时可以勒令解散。

 “不过,钱粮武备方面,朝廷不能给你支持,你需要自己解决。不是老夫故意如此,而是北府军和荆州江州各地沿江兵马都需要迅速补充军备物资,准备作战。秦人南攻,必是全面进攻,不能将所有的钱粮都给了北府军和你徐州兵马。那样的话,上游方镇便有危险。弘度,你是知大局之人,但明白老夫的难处。”谢安不待李徽回答,便又继续说道。

 李徽心中冷笑。这岂不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做派。谢安知道自己有南方大族的钱粮支持,现在索性已经开始耍赖皮了。自己虽然理解他一碗水要端平的想法,北府军倾注了大量的资源,上游桓氏兵马自然也要给予适当的物资钱粮的补充,上游的防御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自己却不在他的考虑之内,这也着实露骨了些。

 他依旧是想控制自己的力量。那根缰绳他还是不肯松开。即便自己招募更多的兵马又能如何?武器装备不足的兵马战斗力堪忧,不成气候。可以随时被解决的兵马便算不上是真正的实力。或许他需要的只是一支炮灰兵马,给北府军当炮灰而已。作战之时,自己手下的这些人便是去当做消耗品,消耗秦国的兵马,为北府军但嫁衣裳的。

 李徽从内心里是不想这么揣度谢安的心思的,但是事实却让李徽不得不这么想。谢安对徐州军的种种作为已经很明显了。他确实给了自己机会,但同时他又在积极的防范自己。

 地方刺史拥兵自重的危险性他显然是很清楚的,他已经在刻意的防范这种风险。

 李徽承认,自己受谢氏提携不小,这也是自己之前选择的方式。顺应历史的进程,并且在这个进程中增强实力。但到了这个阶段,李徽却又明显的意识到了门阀政治之下的排他性和压制力。自己哪怕再努力,也会被高阀所防范,随时准备被牺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