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谢安惊呆了。司马曜居然想出了这么个办法来。按理说,司马曜不具备这样的智慧才是。这个办法,可不是他能想出来的办法。还别说,这个办法倒是可行的,其实也没冤枉郗超。

 郗超当年作为桓温的谋主,在废立等一系列事件上必是做了谋划了的。此事归咎于他,确实没有冤枉他。

 只不过,谢安不明白,司马曜为何会执着于此事。明明可以暂时不用理会的事情。联想到李徽也两次上奏此事,谢安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难道说……

 谢安做了一番劝解,但是司马曜坚持如此。谢安见难以说服司马曜,又觉得这个办法确实是可行的,所以最终妥协了。

 谢安是善于妥协的人,他并不想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强势的形象。司马曜是皇帝,他想做些事情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这件事不至于影响大局,不至于太荒唐,谢安都不会反对。

 况且,这件事明显里边有些蹊跷。司马曜坚持,李徽的坚持,都有些奇怪。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反对,便已然不是顾全大局了。桓氏不能得罪,难道司马曜便能得罪么?难道李徽便能得罪么?

 那个李徽,已经上奏两次了。若是被他知道,他的奏议两次都是被自己而否定,他会怎么想?他已经离自己很远了,自己并不想推开他。

 哎,还是的顾全大局啊。

 旨意下达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庾氏平反,则当初被灭族的十几名官员也同时平反。此事反响热烈。

 私人场合里,许多人都在议论此事。得出的结论中的其中一条是:徐州刺史李徽的地位已然不容小觑,在朝廷心目之中,已经到了甘冒惹恼桓氏的危险而准其奏议的地步了。

 当然,谢安做事稳妥,在圣旨发布之前,派人专程去了荆州一趟送信,解释此事。并且告知桓冲等人,朝廷不会对桓大司马有任何贬言,请桓氏众人不必心存疑虑云云。

 桓冲没有说什么,倒是桓石虔桓石民二人为此专程赶到荆州,向桓冲询问对策,怀疑这是对桓氏的羞辱。表示要上奏朝廷,表明立场,反对朝廷的决定。这是对桓大司马的污名化和清算。

 桓冲制止了两位侄儿。

 “你们听好了,汉中之败,襄阳之失,朝廷没有追究,已然是给足了我桓氏颜面。如今我桓氏实力衰弱已是事实,再不复从前了。眼下我们只求自保,保住荆州,我桓氏便可不倒。其他的一切,都不必理会。况谢安亲自派人来解释,此事绝非针对我桓氏。你们记住,除非朝廷要夺我荆州,否则,那都不是你们口中的清算。二兄当初就是太冲动,不够冷静,才招致了灾祸。难道你们也要步你们的阿爷的后尘么?若你们真为桓氏声誉所想,便当好好的想想,怎样挽回我桓氏的犯下的错误。什么时候一举夺回襄阳,大败秦军,则可扬眉吐气。否则,没有愤怒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