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夫子本尊 作品

第三百一十九章 良性循环(第2页)

 此前,因为北匈奴右贤王部被打残,居于河西走廊北部的大片土地处于无主的真空状态。随时可能被匈奴右贤王或其他外来游牧民族重新占领。

 为了保证大凉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陈长生在那里设置了安北都护府,任马涛为安北大都护,无耳兔和查理曼

 丹为副都护,管理那些投降的匈奴部落。

 陈长生这样做,也是为了把擅长游牧的匈奴人迁出河西走廊,让移民来的汉族人开发河西可耕种的土地,多打粮食,为帝国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之前,为了增加河西地区的人口数量,陈长生曾承诺给所有迁来的农户免费分发土地,并且三年不收赋税。这项举措从西北三郡引来了近万流民响应。

 但现在随着西北三郡被纳入大凉疆域,凉州和其他战区的难民大量西迁,河西的土地明显不够用了。

 再按之前的法令免费发地,河西的匈奴人的草场就要被大量的征用,对河西匈奴人来说,是一种歧视和掠夺,不利于民族政策。

 此时,将愿意定居的匈奴人留在河西,愿意游牧的迁往北部草场,并给予大额补偿,也是给河西匈奴人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缓和民族矛盾的举措。

 空置下来的土地,一部分陈长生将优先分给想要退役的军队中的将士。特别是王凤军中那些人。他们本来就不是职业兵,很多心心念念想回家种田。

 陈长生让他们解甲归田一方面是奖励他们为大凉所做出的贡献,一方面也是趁机削弱王凤的势力。毕竟,这些凉州兵卒只认王凤,而不听大凉国王的。

 另一部分将作为官田,租给那些后来的移民使用。

 不得不说,陈长生这一系列政策让汉匈两族的人都获得了不少实惠。

 河西之前

 即便没有人耕种土地,到现在,已经有几十万亩肥沃土地被开垦出来。当年的种出的粮食产量就足够供应给全河西的人吃。

 因为陈长生不收地税,农民除了留够自己吃的粮食,剩余的粮食就全卖给大凉官府换钱。

 到陈长生在河西称王的时候,河西已经开垦出良田百万亩,在五个州设置的粮仓,粮食多得都快溢出来。

 在河西种地的农户都富了。

 除了种地,陈长生还时不时的给治下的百姓发福利。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生育奖励。

 陈长生建立大凉国之后,公布法令奖励生育。和所有封建君主制社会不同,陈长生不收人头税,而且还给生育奖励。农户们每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去官府领一两银子的补贴。生两个,领二两银子。生三个,领四两,......以此类推,前提是必须要养活到七周岁。

 这个政策大大刺激了农民生孩子的愿望。大凉百姓千方百计,夜以继日的努力,在第一年就生出了几千个婴儿。

 “十五年后,河西的人口翻两翻,达到百万没什么大问题!”陈长生乐观的想。

 农民手头有了钱,也得花出去才行啊。

 所以陈长生鼓励农民从匈奴人那里买马,买牛扩大生产,买羊来增加生活品质。这些农人粮食够吃,又有足够的畜产品补充营养,体力大大加强,寿命也在增长。这也是增加人口红利的手段之一。

 陈长生又允许农户

 们买军器,买农具。

 这些农人很多都是在陈长生手下当过兵的,或者在大梁服过兵役。所以对刀剑长矛都会用。河西又经常遭受匈奴人的威胁,这些农户手里有了刀剑,除了自保,危急时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也可以动员出一支庞大的民军队伍。买铁质农具可以增加劳动效率。买军器和家用铁器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

 汉人大量买牛买羊,也让匈奴牧民增加了不少收入。手里有了白花花的银子,就可以买更多更优质的日用品和生产工具......

 这是个良性循环。

 但大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即将被一件事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