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儒文斋(第2页)

  不知道明天还有什么题目在等着他们。囫囵吞枣似的吃过晚饭,三个人就立刻回去休息,今天算是用脑过度了。

  第二天是三道五经义,选择自己的本经题目作答。第一题“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出自《礼记·乐记》意思是说礼、乐、刑、政,最终目都是一样的,就是用来凝聚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

  王茂平找分别从礼、乐、刑、政四个方面来分开论述剖析,然后将四者结合阐述最终的目的以及如何达到想要的结果。

  第二题“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第二天的考试也终于是结束了,可是升斋考试还没有结束。

  第三天考试是表一篇“拟唐张九龄拜中书令谢表。”判语五道:“因公擅科敛,官吏受赃……”

  等第三场结束时,陈方承已经是叫苦连天,乡试才有三场为什么他们还要考第四场啊。王茂平也有些感慨,升斋考试比起来,之前的总考就显得小儿科了。

  第四天的试题就又偏了起来,王茂平好像又看到了之前的入学考试。平日里天奉书院的算学课,常识课都不会进行考试,合着是在这里等着呢。

  “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竹还高几何?”好家伙!一道数学题,竹子折断末端着地后,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那用勾股定理就可以解答。王茂平算出了结果4.55尺。

  答完后看向第二题。“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赋前人之诗。

  两句诗的出处,王茂平倒是知道,第一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然其中最被人传颂的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眼前的这句诗是描写景色的。月光倾泻而下,波动的金光,沉在水里的月影就像玉璧一样。

  不过王茂平所处的这个时代,历史在建炎南渡时渐行渐远,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着,现在距离宋朝已经过去了将近五百年,而这也是王茂平读书后查找史书才了解到的。

  沧海桑田,早已经物是人非,之前前人诗句中描绘的地方都已变换了名字模样,而有些早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王茂平发现自己想的有点多了,摇了摇头收回了思绪,开始看向第二句“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这句诗出自杜牧的《盆池》大概的意思是白云就如同从镜子里生出的那般,一轮明月静静的落在台阶前。

  题目的意思是按照这两句诗,找出相似的前人之诗。可这两句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作者一个是宋朝人,一个是唐朝人。至于全文的中心思想的话,前者抒发了豁达胸怀和政治抱负。后者则抒发了超尘脱俗之怀和淡泊宁静之志,是一首禅意浓郁的咏物诗。

  这相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