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山 作品

186.第186章 打断你全家的狗腿(第2页)

 

“区里也考虑过搞个黄河稻米品牌,可是咱的产量不允许啊。就巴掌大点地方能种稻米,算上河对岸的靖远,年产稻米也不超过八千吨,搞不起品牌。”

 

“去看看吧。”

 

罗辉大致有了思路,索性不再啰嗦,扭头看着窗外的风景,琢磨着是不是该搞个稻米品牌。

 

黄河稻米?

 

还是有机稻米?

 

或者是农家稻米?

 

这玩意儿,关键还得看品种和种植方式才能具体确定。

 

窗外。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基本上都是红砖蓝瓦前院后厕,看上去十分整洁。

 

只是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黑洞洞的浓烟,有点煞风景。

 

不过。

 

这样的场景仅限于白银区和靖远县沿河地区。

 

铜城其他县区的山区里就惨多了,很难看到砖瓦房,基本上都是土坯房。

 

院墙也舍不得用红砖砌。

 

稍微有点震动,不管是砖瓦房还是土坯房,都会倒塌一片。

 

民国时期那场著名的大地震中,铜城也死伤惨重,至今都能从废墟里挖出皑皑白骨。

 

更要命的是。

 

这片区域正好是地震活跃地带,隔几年就要来一次。

 

命好点,振动幅度小可以躲过一劫。

 

命不好就直接噶了。

 

上千年以来铜城附近的人口数量上不去,是有原因的。

 

嗯!

 

确定了,就搞水稻品牌,顺便再搞个集水稻种植和肉鸭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模版村庄。

 

应该有点看头。

 

也正好吸引困在金城的市民前来旅游消费。

 

一举两得!

 

理清思路的罗辉拒绝了老狄把项目点放到河边村落的想法,选择了靠近山区的永信村作为桃源项目的投资区域。

 

“这啥车?”

 

“好高,好像是红旗。”

 

“真气派,四辆一模一样的大红旗。”

 

“县太爷来了?”

 

“谁家县太爷能坐得起这种车?”

 

“好像去村委了,走,去看看。”

 

“”

 

傍晚时分,突如其来的车队惹得猫冬的村民议论纷纷,不由自主地跟着车队前往村委会所在看个究竟。

 

“果然,没有年轻人。”

 

罗辉下车露出友好的微笑,扫视一圈围上来的人群,忍不住吐槽:“我们好像来迟了,年轻人已经出门打工了。”

 

老狄忙着打电话联系村主任,没回话。

 

临时决定来永信村。

 

村委没人,只能由县太爷亲自联系了。

 

罗辉倒是不认生,直接凑向面露羡慕神色的村民:“大叔,有咱们村主任的电话没?我们是来投资的,想找村主任谈谈投资的事。”

 

“老板,你投资啥嘞?”双手揣在袖筒里取暖的红脸大叔好奇地发问。

 

“投得多嘞,伱给村主任打个电话,让他来哈嘛。”

 

“我给你说号码,你自己打吧。”

 

“行!”

 

“1384572。”

 

“谢谢大叔,来抽个烟。”

 

拿到号码,罗辉从傅桃手里接过包烟塞到大叔怀里。

 

“可不敢,老板的好烟,咱农民抽不起。”

 

“抽吧,大叔,给大家散着抽,车里还有。”

 

“那谢谢了。”

 

“是我谢谢你啊,帮了大忙了。”

 

“”

 

拨通号码说明来意,村主任很快骑着摩托车一溜烟赶来,却被眼前的老狄吓了一跳。

 

连爬带滚地跑到老狄面前赔礼道歉,又急匆匆地开门烧火。

 

把火炉烧起来,又不知从哪里搜出个黑黢黢的茶缸开始煮罐罐茶。

 

迟迟没有听到老狄的批评声,村主任韦正才腆着脸绕着圈问起正事:“狄书记,谢谢您能想着我们永信村,把投资的老板直接给咱带来了。”

 

“别谢我,是罗总指名道姓地要来你们村投资,你谢谢他吧。还有,回头我给你们镇打招呼,全力配合罗总搞好投资项目,别给老子搞叉劈了!”

 

老狄指着混迹在老乡人群里聊天的罗辉小声嘱咐。

 

韦正好奇地凑向老狄:“啥老板,这么年轻?比我儿子还小。”

 

“你们永信村命好,罗总准备在你们村投八个亿,搞旅游项目。八个亿,你们这百八十口人几辈子都花不完,赶紧把娃娃们都叫回来挣钱吧。”

 

“八个亿?”

 

“嗯,开过会了,确定了,就是这个数。”

 

“额滴个娘嘞!狄书记,你可不能蒙人。”

 

“没出息的东西!别看人家罗总年龄小,腿粗着哩。拔跟汗毛都比你腰粗,给老子小心伺候着。”

 

“那,旅游项目是真的?”

 

“真的,肯定是真的。别怪我没警告你啊,不许跟罗总耍小手段,咱们区的税收还指望人家呢。你敢把人给我气走,小心我打断你的狗腿。打断你全家的狗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