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泽山的李太后 作品

第五十二章 北伐(第2页)

萧近山:我也想过这个事情,可我们是陛下的亲卫,一定不得北院大王所容。。。

张淳:这样把,你选一些新皇的亲信精锐,投降后会把你们安排在城东,到时候你们向东逃,在来州海边我们的船会送你们去日本。你们就先委屈在日本待着,那边也有很多事情需要你们帮忙,待王师归来之日,有你们用武之地。

萧近山听了听也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

果然投降后,城内的契丹军被安置到了城东的原契丹军大营,半夜张信的暗探在北城制造骚动,萧近山率领7000多人抢马逃脱,最后有5000人到达来州,乘船走了。

对于这等俘虏逃脱,杨文广也就当时正常,反正燕京下来了,俘虏抓了好几万,这可是连张信都没有的大功劳。

而河东那一路就没那么顺畅,应、朔二州抵抗强烈,换了三个将帅都无法拿下,还被敌人反攻了一波死伤万余人。最后还是原州知州种古带着种家军才拿下朔州,而折继闵攻打应州败了,直接被下狱。不得已让范仲淹挂帅并增加河南、山东军队10万去攻打应州。

虽然最后应州拿下,却死伤三万多人。

而这时候耶律隆基已经西逃,耶律和鲁斡在耶律宗元、耶律查葛的扶持下于临潢府登基称帝,年号咸雍,并派人与宋停战,约定宋已经占领的归宋,但没有占领的不要再动刀兵。

现在宋军才获得5州之地,离目标的10州还才完成一半,赵祯自然不愿意,加上现在契丹内乱不断,军势偏弱,于是直接剧烈了合议,转而命令种古攻打寰州、范仲淹攻打云州大同府,杨文广攻打涿州、应州、顺州、蓟州,为此又从河南、西北、两淮、川蜀调了10万人过来,要的就是乘你病要你命。

只是赵祯太高看了自己军队,开始阶段的胜利完全是耶律洪基的人被大面积抽调过于打内战,之后又因为耶律洪基西撤,让宋人占了便宜。现在新帝登基,耶律宗元率领12万人南下,宋军虽然3倍于敌,可张信知道这是必败无疑。

于是六月初,种古的大营里出现了一个人。

种古一看是自己的堂弟:种亮。

种古:亮弟,你不是在江南吗,怎么张信有什么好东西带来给我。

种亮:是的,带来一个礼物,那就是你必须罢官夺职。

于是种亮说了辽人的一些举措,种古再待下去一定会兵败,为了保全他。。张信定了一个计谋。

几天后出现了一股辽人残军,监军太监要求击杀,种古说有诈。。两人因此吵了起来,种古失手杀了监军。

后来虽然侦查发现果然是辽人的阴谋,但杀了监军事挺大的,枢密院直接拍了人抓了种古,换其他人领军。

但因为种古只是失手,加上之前的战功,外加还有张信求情,于是被贬到郴州做了团练使,而种家的一些精锐也找了一些方法离开军队前往郴州或者江南张信那边。

不过最为棘手的还是突骑,这是杨文广手上的撒手锏,他不会轻易派出,也不会轻易让他们走了。

只是让张信意向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范仲淹这时候得病了,赵祯任命李青为河东经略使接替了范仲淹的位置。而李青一接替范仲淹位置后,派军绕过云州,直击契丹腹地,之后又派人化成耶律洪基的人骗开了云州,仅仅三个月,云州、寰州全部拿下。

为此赵祯直接封里青为晋阳候,让其配合杨文广夺取其他几州。

而张信这边这几个月过的越来越窝火,或许是赵祯发现不需要张信这个能打的大臣了,只让他赚钱。于是直接封了张信为两江总督管理江南东西两路,并把张信辖区的军队调走不少,这也做到了,虽然不动你的人,但是你的兵却没了。

而江南西路也没那么安稳,李家的人因为李乐的发迹很多人开始把宝往李乐身上压了下去。

所以当张信来到江州府时,李家七成的人都去了晋阳,理由很正当,晋阳才是李家的真正发迹之地,而留下来的都是张信派系的人,而家族的资源和人力基本都走光了。。。

虽然很多人对于李家的抛弃感觉不爽,可张信却看到了机会。

于是张信让李剑回来任江州李家的族长,把一些平时李家的旁支都归拢了过来,还把其他各地的李家人也都迁移到了江州。

而张家的人,张信则是选择在了和州作为张信这一支的宗庙,为此张信把自叔叔张少安叫了过来作为这一支张家的族长,同时张信把早前在和州置办的人口全部迁移过来,一度张家依附的农户、家人有了四五万人。

而清河张氏那边也因为和州张氏发迹了,很多人开始南迁。

而在和州周边几个县甄家、高家等家族也开始迁移过来人。只是张信想弄的老爹和岳父母们一直搞不过来。

不过也许是感觉张信没了威胁,甄家甄义被任命为河北沧州知州,甄会为青州通判

高家高遵甫则是博州防御使,沈弘为河间县知县。

除了张少贤,其他人都被安排到了外面为官

而张少贤这时候官很大,知枢密院事,乃是大宋军事层面最大的官,只是这个本来都是文官担任,现在却是张少贤这个武官。

张信能当这个官除了知道军事,也是对政治很是敏感。

他从最近朝廷的一系列举措看出朝廷对于张信越来越不利,尤其是北面的战事结束后,一定会把张信调到京中,到时候再剪除张信的羽翼,之后张信就一心一意当个文官。

但张少贤还是感觉不安,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张信,内容用的是两人的暗语,意思就是自己想纳个贵妾,问张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