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风云 作品

第221章 正月二十八

扶苏回宫之后,仔细想了想屠户说的话,他知道自己的政策肯定是有缺点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缺点这么快就来了,所以扶苏回到了清心殿之后,立刻写了一封旨意,这封旨意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在选官制度中最具有根本性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选官制度,虽然在之后的发展中,历朝历代还是由达官显贵,名门望族,但是他们的特权相比之前要少了不少。

但是科举制度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弊端,明朝以后,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朝时期,科举考试城里系统化的八股取士,这让,明清两朝的文人再也没有了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创新。扶苏既然能够在后世的眼光看科举,那么他希望凭借他和他所有大臣的努力,把科举改进一番。

扶苏在旨意中借鉴了明清的科举考试方法和科举考试流程,只不过把有关八股的事情进行了剔除,只保留四级考试制度,从童生试,乡试,会试一直到殿试。,会试第一叫解元,殿试第一叫会元,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二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三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考试的方法也与明清时期差不多,为了尽可能把科举舞弊的事情的发生,为了有防止贿赂主考官的事情的出现,扶苏用了武则天时期发明的糊名法,就是把考生的名字用一些东西糊住,不仅如此,扶苏还制定了誊录法,就是要有专人把考生写的字誊写下来,避免有考官能够看出考生的笔迹。

为了避免有夹带有与考试有关的答案或者书籍的人,所有的考生需要有一个专门写试卷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贡院,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并且在考生进入贡院之前,都会被士兵搜身,防止有人夹带不该有的东西。

还有就是不要让人代考,这就容易多了,每个考生都会画影图形,供人辨识。而且还会在他们为官之后每隔一年就会对他们的真实性进行甄别。

不同的是,隋朝时期发明的科举制度,只有儒家文化典籍作为考试唯一的标准,但是秦朝还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便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提倡儒家的治世方法,但是其他的诸子百家还有不少人在学习,所以扶苏并没有限制考生的学派。

并且扶苏在圣旨的最后让刑部尚书狄仁杰制定关于科举舞弊的刑罚。科举的刑罚,扶苏一改之前仁慈的风格,科举舞弊的刑罚一定要严刑峻法,不留情面。

扶苏把这道旨意让李莲英和郑和去誊抄一番,然后分发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左丞相李斯以及医部尚书孙思邈。因为户部没有尚书,所以交给户部侍郎步骘,并且扶苏要求他们两天之后就要给自己意见。

正月二十七,这一天是顺天百姓宰年鸡的时候,从正月二十七这一天开始街道上就变得冷清了,绝大部分的百姓从今天开始不会再上街了。因此扶苏这一天也没有出宫,而是在宫里研究如何改进科举制度。

正月二十八,接到扶苏圣旨的大臣们都上了一封奏折,最先上奏折的人是医部尚书孙思邈,孙思邈乃是学儒家经典的人,在儒家的思想里,不为良相,即为名医,而且孙思邈就是寒门学子,所以他当然同意扶苏对科举考试的安排。

扶苏回宫之后,仔细想了想屠户说的话,他知道自己的政策肯定是有缺点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缺点这么快就来了,所以扶苏回到了清心殿之后,立刻写了一封旨意,这封旨意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在选官制度中最具有根本性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选官制度,虽然在之后的发展中,历朝历代还是由达官显贵,名门望族,但是他们的特权相比之前要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