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醍醐灌顶


                 易飞是不懂造纸,但他有未来几十年的经营思路。

  这都是相通的。

  不然,那么多学经营管理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去哪里找工作?

  叶萍萍不懂生产罐头。

  可罐头厂不也被她经营的有条有理?

  只要严加管理,提高工人工作效率,把控好进货、销货,在现在物资还不太充裕的年代,无论生产什么,想不赚钱都难。

  为什么现在在夹缝中生存的乡镇企业日子比大型国营厂还好。

  很简单。

  国营厂背着沉重的包袱,还不思进取,大部分厂依靠国家计划内的产品,产品还比较单一,几十年都不带变化的。

  国家经济政策已经向市场经济转型。

  他们不转型,能生存下去才怪。

  都还是我们生产什么,大家就买什么的思路中。

  而不是大家买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当然,这也不稀罕,几十年的惯性思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乡镇企业没有计划内产品。

  他们正是看到了市场的空白,加上政策的扶持,才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民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随着短缺经济的消失,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上升,企业利润下降,乡镇企业模糊的产权安排的弊端逐渐显露。

  民营企业的制度优势压过了乡镇企业,这是乡镇企业最终走向改制和民营化的根本原因。

  乡镇政府追求的是乡镇企业的营收最大化,这时候反而很可能不是利润最大化甚至会导致亏损。

  乡镇企业在未来几年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也会败下阵来。

  易飞听了周从安对造纸现状的介绍。

  也基本上了解了造纸厂的现状。

  其实和大部分工厂差不多。

  产品老化,单一,多少年不带改变,工人人浮与事,吃饭的多,干活的少。

  不彻底改革,那只有一条路,在混几年,市场彻底放开后,关门大吉是最后的结局。

  临东市造纸厂只生产工业用纸,前几年效益非常好。

  这几年,临东出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乡镇造纸厂。

  严重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他们有技术、有设备,却一直守着以前的产品,等着用户上门。

  人家乡镇企业的销售人员早就跑上门了。

  如果他承包了造纸厂,别看他在造纸行业没任何经验,易飞也有把握不出一年就能让造纸厂起死回生。

  造纸厂的软硬件根本是那些乡镇企业没法比的。

  易飞并不吝啬。

  他把自己如果承包后怎么做,从几个方面一五一十的给周从安讲了一遍。

  至于他能听多少,那就和自己没关系了。

  周从安是江怀东的同学,自己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仁义尽致了。

  如果不是江怀东,他才不会管造纸厂的死活。

  以后是适者生存的社会。

  临东市造纸厂倒闭了,自然会有其它造纸厂顶上来。

  在易飞看来,就这么简单的事,在周丛安看来简直是醍醐灌顶。

  他是个有想法的人。

  也想过这些问题,可是总是不能串起来。

  经易飞这么一讲,所有的问题都串了起来。

  而且易飞都把这些问题给了几乎完美的答案。

  连经常和易飞在一起喝酒的江怀东都觉得新奇无比,大有一种原来也可以这么做的想法。

  他们平时在一起喝酒,很少提及公司管理的事情。

  大部分时间是吹牛打屁,就是谈到工作,也很少说细节问题。

  易飞今天聊得已经涉及到管理、生产、销售、新产品等各个方面。

  这还是易飞说的他不懂造纸行业。

  他真的不懂?

  江怀东感叹道:“这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他有点不明白。

  要说关系,易飞和娄松江、刑志东他们关系更好。

  尤其是刑文珺,可以说跟着易飞一飞冲天。

  可是平时,易飞并不给他们讲这些。

  似乎对机械厂、食品厂他们的状况并不关心。

  江怀东思索一番,终于明白,易飞盯着这几家工厂呢,就等着这些工厂熬不下去了,他好出手。

  易飞和赵秋城的很多谈话并不背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