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这是个破地方(第2页)

  虽然沙岭山脉并不雄伟,和岩台山脉差不多,平均海拔也就几百米,但山体走势特别怪。

  它差点就把整个沙州市给包围了,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几乎就是个独立的世界。

  若是放在古代,这里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割据政权。

  当然,从历史上看,这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割据政权,因为地理和气候条件太差了。

  境内山地和水网占比极大,可用于耕种的土地不多。

  受热带气候影响,频繁遭受巨浪、台风、龙卷风和冰雹袭击,台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又经常引发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放在古代,压根就不适合人类生存。

  到了现代社会,生存问题是解决了,但发展又成了大问题。

  沙岭山脉的存在,导致交通不畅,无法高效连接省内各市。

  交通不畅,又注定了海岸线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那些大型海湾根本无法建设港口,只能充作渔港,方便渔民出海打鱼……

  除了地理气候恶劣之外,人文和治安环境也很糟糕。

  沙州人主要是历朝历代的移民,因为前来定居的朝代不同,又分成了两大派系。

  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山区。

  两个地方的人都很尚武,民风彪悍,各自抱团,谁也不服谁。

  在古代,他们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死伤无数,都成世仇了。

  而且他们不仅内斗,外敌入侵的时候,抵抗能力也很强。

  明朝时期,他们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

  到了清朝,天地会等各种民间帮派在沙州遍地开花,公然和官府对抗。

  即便是现代和近代,由于沙州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好,宗族气氛浓厚,民风依然彪悍,宗族之间的械斗时有发生。

  祁同伟在梅关山区,打掉的那些乡镇黑恶势力团伙,和沙州的民间武装力量相比,就是一群不入流的三脚猫。

  如此糟糕的治安环境,自然不可能吸引到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就连本地的优秀人才,都一门心思想要往外跑。

  有些在外地功成名就的大老板,逢年过节回沙州探亲,政府领导找到他们,希望他们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捐钱可以,哪怕多点都行,投资办厂,还是算了吧……

  说完了人文地理,再看沙州市的行政设置。

  改革开放以前,沙州和南滨一样,只是个小渔村,归龙安县管辖。

  改革开放后,沙州成为地级市,龙安县成了下辖县。

  但这里不像南滨,没有毗邻大都市南港的客观条件,发展非常缓慢。

  时至今日,沙州市主城区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开车只需要三十分钟就能逛个遍,常驻人口也只有二十多万。

  均远远低于下辖的四个县。

  这种“弱市强县”、“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存在极大弊端。

  下辖的区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沙州不太服气,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资源难以整合,规划无法统一,甚至市政府的政策和指令都无法落实。

  大家各自为政,互相博弈、拆台,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