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牙笏

日已偏西, 祝缨眯着眼扫视了一下京城,驱马沿着熟悉的路径慢慢地走。项乐跟在后面走了一段,张望着京城的街景, 一气跟到了京城的祝宅。

 祝宅此时热闹得紧,正门半开着, 有人进进出出,有街邻居邻居见来了人, 也都过来问个好。他们多半知道这里面住了个还挺有本事的小官儿,不过这几年只有一对两夫妇在看房子。现在主人来了, 邻居不免要打听一二。

 有认得张仙姑和祝大的, 看了他们要吃一惊:“胖了。”心里却想, 也老了一些,衣裳样子也不时兴了。

 张仙姑则因女儿升了官, 心里正好,笑着跟大家说:“等拾掇好了再跟大伙儿聊天。”

 之后又是重新收拾屋子又是安放行李,又要买菜做饭之类。祝缨回来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忙完。

 侯五从门房里探出头来说:“大人回来了!小曹!”

 曹昌跑出来把马牵回偏院里, 那里的马槽终于满了些,四匹马、两头驴,又有三辆车, 挤得满满当当的。

 祝缨跳下马来, 张仙姑擦着手从里面出来问她:“事儿都办好啦?”

 “见着王相公了,旁的事儿还得再等等着,正好, 咱们在京里多住几天。住处都安排好了?”

 张仙姑道:“都差不多啦。”

 男的住前边、女的住后边。张仙姑把石头和锤子放自己和祝大的卧房里, 反正两个小孩子, 从楼上搬张床下来一放就行, 她带着比搁祝缨那儿强多了。

 祝缨就让项乐也去安放行李,项安套着围裙,撩起围裙的一角擦着手说:“我都给放好啦!二哥,你跟顾郎君一处住,我和大娘、江娘子她们住。”

 项乐道:“好。”顾同还带了个小厮,小厮也帮着项乐放行李。客房是两层顾同和小厮住下面,项安就自告奋勇住楼上,视野也好,他也觉得自己住高一点方便警戒。又觉得哪里不太对,然后大悟:以前在衙门不觉得,到了京城才发现大人的仆人真的是太少了!

 祝缨道:“安顿好了都甭忙了,订桌席面,吃一餐吧。老侯,你去客栈那里,给他们也订两桌。”

 侯五答应一声:“好嘞。”

 项安给哥哥使眼色,项乐就要跟着去付钱,侯五道:“你又不认得路,也不知道这里哪家好,我去就行了。”花姐给他算了钱,侯五揣着钱就走了,很快回来,又带了一家酒楼的伙计带着席面过来。

 张仙姑道:“水都烧好了,你去换了衣裳再来。”

 祝缨回到后面卧房,见里面已经打扫过了。洗沐之后换了一身家常布衣出来,见酒席都在前厅摆好了,笑道:“大家都辛苦啦。”顾同道:“一同跟着老师,并没有吃上苦呢。”大家听了都笑。

 祝缨道:“我出去一下。”张仙姑问道:“你又出去做甚?”祝缨道:“去客栈看看他们。”

 侯五忙起来引路,顾同、项乐都要跟着,曹昌也去牵马,祝缨道:“要这么多人干什么?”带了项乐和顾同去。

 客栈就在附近,衙役们已经喝上了,项乐去敲门,里面问:“谁?”

 项乐道:“我。大人来了。”

 里面赶紧开了门,祝缨道:“都吃上了?我在柜上放了十贯钱,房宿不用你们管,京城先不急着逛,等我来安排你们。”

 衙役们忙说:“大人放心,咱们都懂规矩的。天子脚下……”

 “呸!”侯五说,“你道是为什么?为了怕你们叫人拐了去卖呢。”

 祝缨道:“你别吓他,好啦,你们吃吧,宵禁不要往外跑。这里不比县城。”

 衙役们老实答应了。

 祝缨这才转回家,家里都在等着她开席了。

 祝缨先向曹家夫妇道谢,他们将这宅子照顾得非常不错。两人手足无措,一直说:“应该的应该的。”喝了一盅酒脸上就红了,没话找话,又说了“头先住在这里的小郎君”。祝缨问道:“他搬到哪里去了?”

 老曹说:“就在国子监那边街上不远,不过他也还时常过来看看我们。”

 顾同忙说:“明天老师要有事,我先去找他。”

 祝缨道:“忙什么?看看日子,国子监管得可比县学严呢,你数着日子,不满十,他必是关在里面读书的。明天我自有安排,你们不用管。今天只管吃酒。”

 老曹两口子坐在祝大、张仙姑的下手,两对老夫妇年纪相仿,稍稍自在一些。顾同和项乐等人都是第一次进京,也想到处看一看,顾同借着酒问道:“老师,明天我们跟着才师出门吗?去哪里?”

 祝缨道:“好地方多着呢,你……”

 外面门被拍响:“大人,大人,我是小吴啊!咦?曹老爹、曹大娘,开门呐!”

 小吴来了!

 曹昌忙去开了门,拉开门一看,小吴带着爹娘和姐姐姐夫一块儿来了。一家子进来到了厅上就给祝缨磕头,老吴比小吴还要激动:“大人!多谢大人!这小兔崽子才能有出息啊!”他的身后,女婿小陶赶车,正从车上卸礼物下来。

 祝缨道:“这又是做什么?过来坐下吃饭。”她订酒席一向会有余量,又加了座儿,让吴家人坐下。有了老吴小吴和小陶,席面顿时热闹了起来

。这一家子能说会道,小吴又起来斟酒、又给父亲介绍自己的同僚等等。

 花姐和小江本是坐在一起不怎么交谈的,有了吴氏,女人堆里也热闹起来了。吴氏道:“崔娘子、武娘子她们还不知道您回来了呢,明天告诉她们,她们一准儿高兴。”祝缨就问她们怎么样,花姐也问付小娘子可好之类。

 吴氏低声道:“她儿子,还是走了。”花姐道:“养了几年了,怎么……”吴氏道:“旧年落下的伤。她后来又去育婴堂抱养了一个闺女,看着倒好。我们倒想劝她抱个儿子,好好的男孩儿谁往那里送?不过女儿身子骨倒很好,没病没灾的,小丫头命真不错。”

 那边老吴又向祝缨说些大理寺的现状,当年郑熹他们手里使出来的人,六品以下大半还在,上面两个少卿换了,大理寺正现在是窦大理的人,又有两个大理寺丞像是投了窦大理,左丞也还在,只是不如以前了,他得跟大理寺正汇报许多事。而大理寺众人的生活比之前也差了一点,祝缨给留下的底子不错,大理寺现在比别的衙门也还略好,但是老吴一看祝缨就想起当年的好日子来了,老泪纵横:“还是大人好啊!”

 祝缨道:“都不错,都不错。他们不过手生,手熟了就行了。你们家里怎么样呀?”

 老吴道:“小人长辈份儿啦。”祝大和张仙姑十分羡慕:“哎哟,好事儿啊!”让花姐记得给孩子衣裳布。

 祝缨与他们闲说京城,问些以前的旧人,知道老王死了,其他的没有太大的改变。祝缨见老吴自始至终也不提郑熹的事儿,心道:奇怪。

 直到酒吃完,让伙计们收了家什走人,祝缨让小吴到书房来说话。小吴也没有提到郑熹,只提到:“冷大人还在府里,不像要回去的样子。”

 祝缨道:“他好不容易回来,当然要多住几天啦。京里怎么样?”

 “下官觉得不如王京兆的时候,要论和气,也不如咱们县里。对了,那个段婴!近来在京城名头挺响的哎,都说他接下来前途无量的。”小吴嘀嘀咕咕,说了段婴不少坏话,又是说他目中无人,又是说他看起来不像好人。

 祝缨安静听完,问道:“去郑侯府上了吗?”

 “是,下官去了,递了大人的帖子和信,又将礼单给了,府里的人还跟以往一样的客气。不过听说,郑大人不如以前那样风光哩。段太常还参过他,陛下还申斥了他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段太常也不是什么好人。”

 祝缨道:“段家人一向是有胆子的。”

 小吴撇撇嘴:“什么呀,一脸狗样,就知道舔陛下的鞋底。”

 祝缨笑着摇头,又问他:“你在京里这么些日子,不想补个官了?”小吴大惊失色:“大人,您可千万别赶我走啊!”祝缨道:“知道了。”

 外面打更的声音响起,祝缨道:“天不早了,回去休息吧。”

 小吴道:“下官今天就不走了!您都回来了,我不在您这儿伺候着,再去哪儿呢?您看,顾郎君和小项他们京城门路也不熟,路都不认得,您有个送帖子请人的事儿,他们都摸不着门儿,还得我来!”兴冲冲地让家里人都回去,自己从车上取下个包袱卷儿,就在祝家住下了。

 顾同道:“你与我们住吧,正好,客房还有几间空屋子。”

 小吴在祝家也混上了一间客房。

 ——————

 第二天一早,项乐早早地起来,他早瞄上了前院那个梅花桩、那片场子,想申请练一练。端着盆去打水洗脸的时候,见一个人已在桩顶稳稳地站着了。侯五是见惯了的,项乐没见过这个,吃一惊:“谁?咦?”

 祝缨从桩上轻轻地落下:“起了?挺早。”

 “是。京城钟敲个不停。”

 祝缨道:“是啊,想睡都睡不着。”

 院子里的人都陆续地起来了,杜大姐已经在烧火了,听到动静跑出来说:“大人,有我在呢,别再买着吃啦。”

 祝缨道:“这几天你还有得忙呢,把力气耗在这上头算什么?”她料定了,家里人也各有交际,一个杜大姐根本不够忙的,哪有功夫做饭?先买着吃了。顶多自家烧水熬粥,旁的就不用做了。

 大家都在前厅吃饭,祝缨在自己家关起门来也不怎么讲什么男女大妨,还在一块儿吃饭。她今天安排小吴、侯五、曹昌三个熟悉路的各带几名衙役去自己熟人那里投帖、约时间、约饭等等。她给三人每人一叠帖子,上面压着一张纸,写着三个人的任务。

 各有各的忙。

 小吴道:“大人,您要在京城走动,只带着顾小郎君和小项哪儿够啊?我们仨各带俩人投帖子,您得带四个!”

 “我不用人壮胆。”

 “那也得跑腿儿不是?”

 祝缨点点头:“也对。”

 祝缨吃完了饭,也换了身绸袍,佩着两柄短刀,骑着马,带上顾同、项乐、锤子、石头,点了四个衙役雇了几辆大车,从家里搬取了东西,一头扎到了郑侯府上。

 郑熹今天不用上朝,家里上下没人敢懈怠,都早早起来,大气不敢出地洒扫、准备。祝缨到的时候,侯府前面的街上都已经洒扫干净了,杂役们已提了扫帚回府里休息吃早饭了。

 祝缨在门前

下马,项乐牵了马去门边拴马桩上拴好,顾同蹿到前面去拍门。

 里面一声:“什么人?”

 祝缨道:“我。”

 “你是谁啊?哎,等等!”门被拉开,管事一脸惊讶地道,“还真是三郎!三郎怎么回来了?也不先说一声。”

 “小吴没投帖子呢?偷懒了,回去我找他算账。”

 “来过了来过了!那小子,机灵!哎哟,都是官身了,以后可不能这么与他打趣儿了。三郎,快请进。这几位是?”

 祝缨道:“跟我上京来的。”

 管事一看这几个人,乐了,笑道:“三郎终于肯带个小幺儿了。”他看锤子机灵,石头年纪也不大,就以为这两个是祝缨的小厮。

 祝缨道:“说什么呢?这两个孩子我看着很好的。”

 管事道:“三郎说好,必是极好的,三郎快请。这几位……我来招待?”

 祝缨问道:“郑大人现在得闲么?”

 “呃……”

 “帮我通报一声吧。”

 管事缩一缩头,拍了个小厮,小厮飞快地跑了进去。管事请祝缨在门房里坐下,低声道:“不是我要为难三郎,七郎遇着了点儿事,不敢这么让你进去。”

 小厮又飞快地跑了过来:“七郎请三郎过去呢。”

 祝缨将顾同等人留下,自己跟着小厮到了后面。郑熹没有在书房,而是在住处见了她。他的桌上摆着些茶点,岳妙君正与他对坐,二人身后还有几个美婢。见到她来,郑熹指桌边的一个位子说:“来了?坐。”

 祝缨对他一揖,也大大方方与他们夫妇坐一张桌子上了,侍女们给她上茶、上点心。郑熹道:“你来得不巧,早饭撤了,只有这些。”

 “吃过来的。”

 岳妙君有点担心地看了一眼丈夫,郑熹道:“看我干什么?他比猴儿都精,看到我在家他早猜上了。”

 “昨天听老左说了。”祝缨道。

 “他消息倒灵,大理寺……”

 “大理寺还是那个大理寺,您只要一回去,还是原来的模样。窦大理又不是傻子,怎么也得容人有点儿作为不是?”

 郑熹道:“我说什么了吗?招你这么一套。啧!”

 “大人看着气色还好,宠辱不惊,养气功夫全是成了。”

 “成什么?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倒是你,还敢过来!”

 “这有什么敢不敢的?”祝缨说着摸出了礼单递过去,“我的礼虽薄了些,想来还不至于被打出去。”

 郑熹亲自接了过去看了一眼,笑了:“这还说薄?我说你胆子怎么大了起来。”将礼单递给了岳妙君,岳妙君也打开来看了,见上面长长写了一串,除了橘子、各色果干、山货之外,又有珍珠宝石、玳瑁砗磲、南货丝绸,另外还有两篓茶饼。

 岳妙君笑道:“三郎都拿了来,自己怎么办?”

 祝缨道:“我家人口少。”

 郑熹道:“那也得留神,你看看他这一身,过时了,你再给他安排一下儿。”

 岳妙君道:“好。”真的起身去给祝缨安排衣物了,想到祝缨家里还有父母姐姐,顺便也给他们安排了京城最近流行的式样。因为两宫崩逝,皇帝看起来很在乎这件事,京城人就在比较素淡一些的颜色上下起了功夫,与前两年的流行完全不同。

 岳妙君带着几个侍女离开,郑熹面前就剩下祝缨了。

 郑熹问道:“都听说了?”

 “听到了一些消息,不知道全不全。驿馆里还遇到了两拨献祥瑞的人。”

 郑熹慢慢地伸出了一个手掌:“今年就五拨了。”

 “喔。”

 郑熹道:“太子居丧不谨,宴乐。”

 “不像他会干的事儿。”

 “嗯,太子妃给引见的几位士子,几人一处用了个饭。”

 祝缨听了都乐了:“士子?那够干什么的?又不是禁军。”

 郑熹看了她一眼,祝缨道:“禁军也?”

 “陛下把禁军也调了。你们呢,没事儿别瞎想。”

 “哎!”

 郑熹反而好奇了:“你怎么不着急呢?也不猜测?这么坐得住?”

 “打小就知道着急没用,不如看着体面一点,免得叫畜牲看了笑话去。”祝缨诚实地说。

 郑熹笑道:“你幼时贫苦,倒也磨练心性。我从小没吃过亏,现在给补上啦。不过也没什么,我与太子凑在一处,太招人眼了。我还是趁早退下来吧。对我、对太子都好。”

 祝缨点点头,这个她也猜到了。皇帝疼儿子,什么好的都往儿子身上堆,堆着堆着发现儿子势力有点大,他又发毛了。最好的办法是适应的削弱太子,但又不能太弱,是让皇帝放心又会稍稍心疼的程度。此时郑熹从太子身边离开,对两人都好。

 当时情况应该也是比较麻烦,要不就是郑熹顶这个缸,要不就是太子妃或者太子。太子妃一出事儿,太子就更危险,比换个詹事还要危险一些。希望太子妃接下来能够慎重,不过郑熹跟太子明面上已经拆伙了,东宫如何,郑熹受涉及的影响不会太大。不过她很奇怪,太子为什么肯听太子妃的安排。

 郑熹双手一摊,道:“并没有奏乐,寺里遇着了,

一起用个斋饭,抚琴一曲还是和尚抚的。遇到两宫崩逝,陛下有心敲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