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秩序

梧州实属“草创”, 相关事务千头百绪,祝缨且不能扔下州里的事务就进山了。她分派完事务之后并未离城,而是又在刺史府里住了数日, 每日观察之前分派任务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调整。

 刺史府内众人见她平静如常,佩服之余也平心静气了下来。祁泰是最镇定的一个,他似乎天生的对外界钝感, 核算完了税赋数目, 得出一个“比先前略少一些,并不曾少去太多。”的结论之后就将账本拿给了祝缨。

 祁泰的账做得很明白, 虽然以前的南府四县还要供养一层州府的官员,但那是与其他府分摊的。现在只余三县,还要供养这一整州的官员,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羁縻的各县,只有象征性的税收, 是不能倚靠的。而州的官吏无论数量还是品级都高于府, 花费也是一样。

 祁泰道:“还好, 羁縻之官不必朝廷发俸禄。”

 祝缨看了一看, 一年没少多少, 也就不再更改征收的预算, 只让祁泰将每年节余留下。俸禄不发,补贴还是要给的。

 祁泰道:“还要再支领纸张。”

 祝缨道:“你与小吴他们说就是了。”

 祁泰一板一眼地道:“这次要用的尤其多, 正好要将户籍重新誊抄,是件大工程。”

 祝缨道:“你写个公文, 我批。”

 祁泰高兴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变成小吴过来找祝缨了:“大人, 祁先生要支取纸张。”

 “你给他就是了。”

 “他要得太多, 库里没那么多存货,都给了他再有别的用处就腾挪不开了。”小吴说。

 祝缨道:“他一时也不能全用尽,你一批一批地给他。”

 小吴陪笑道:“这个下官也想到了,就说,他那儿一时半会儿也干不完,每旬我给他一批。也好腾出手来再弄些别的纸来。他又说要先尽着他的使,可这府里哪哪儿都得重新用,编方志也得用纸笔。纸坊产的也不够好,一时采买不及……”

 祝缨道:“小黄,你去把彭司士、祁司户都请来。”

 小吴忙说:“大人,我再想想办法去!”

 祝缨手指遥点了一点他,并没有让小黄回来,小吴只得苦着脸等到了彭司士与祁泰过来。祁泰凡在祝缨面前,话就多,他也不与人争,就只看着祝缨说话:“大人,下官办的这可是正事!全州也没有比这个再正经的了!”

 彭司士马上说:“大人,纸坊造一时不出这许多纸来!凡产纸,耗时颇多,造书写好纸,又要好料。民间所谓土法造纸,所用之破鱼网烂稻草之类,造出来的并不合用。又要取料、又要沤料,所费时日颇长。”

 小吴道:“已设法往外地购买,只是一时不凑手。”

 祝缨问祁泰:“你要多少纸?”

 祁泰道:“新修户籍要多少纸,怎么也得双倍呀!重修之后,还要誊抄送户部哩。各县自己也还要用呢。”

 买,就是一大笔开支了,有造纸坊不如自己造。祝缨道:“去纸坊看看。”

 他们一行人马上去了纸坊,原南府自己就有各式的作坊,铁匠、木匠、石匠之类常见的工匠都有。纸坊也有,人数也不算少,抄纸的熟手就有六个。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带着徒弟在一口大池子边上查看:“天冷了,要多泡几天。”

 彭司士咳嗽一声,老师傅抬起眼来一看,忙在旧围裙上擦了擦手,弓着腰过来对彭司士:“拜见大人。”

 彭司士道:“还不拜见刺史大人?”

 老师傅这才看到祝缨,祝缨没穿官服,一身简单的蓝绸羊皮袍,对老师傅道:“你是有年纪的人,免礼吧。我们过来看看。”

 老师傅有点紧张也有点惶恐,又夹一点看到刺史的欣喜,道:“都在赶工哩!”在这里当差是很不错的,征发得也少,还可以做一些自己的活计。因为刺史大人是个好人,所以底下的官吏也不敢如何敲诈勒索,平日只要稍稍请他们一点茶钱,日子就能很太平地过下去了。

 祝缨问道:“您老贵姓啊?”

 老师傅连连摆手:“不贵不贵……”

 彭司士道:“他姓乌,大名乌十二。”

 祝缨道:“原来是乌师傅。”

 “不敢不敢。”

 祝缨道:“咱们边看边说?”

 “哎!”

 祝缨拿出了算命骗钱时的态度,极和气地与乌师傅聊天,从他年纪问起,将他祖宗八代街坊四邻都问光了。又问乌师傅:“这是干什么?那又是干什么?哦,这个要泡很多天么?必得用嫩竹?手捶?你们不容易呀。”

 乌师傅被她哄得一愣一愣的,什么都往外倒。他自认说得很认真,彭司士听他讲得结结巴巴的,几次咳嗽,想让他说得流利一点。

 祝缨道:“冬天干燥,你嗓子不舒服一会儿向朱博士讨点川贝枇杷丸吃。”

 彭司士活活忍住了接下来的咳嗽。

 祝缨没有丝毫不耐,她认真地听乌师傅讲述了造纸的种种事项,又询问了一些问题。又问乌师傅造纸有什么难处。

 乌师傅道:“还照着师傅教的老法子造,也没什么难处,就是快不了。大人请看,这个就是不行,还有丝呢。”又指挥徒弟

继续用功。

 祝缨问道:“只用人工吗?能用水碓吗?”她原本就计划着将来一部分糖坊也要用水力来榨汁,这样可以大大地减轻工匠的负担,不但省人力还能省畜力。

 乌师傅道:“那敢情好!就是不……不大敢用。”

 祝缨问道:“为什么?”

 彭司士道:“那样纸坊就要搬迁了,且河道上不许多设水碓,水碓舂米做碾坊尚且不够哩。朝廷三令五申,不得这样……”他说着,声音又小了下去,后悔不该面刺长官之疏失。

 水道上设水碓碾坊的妨碍有许多,阻碍河道啦、妨碍灌溉啦之类的。因为适合的水段就那么些。

 祝缨道:“不会选个合适的地方吗?”

 乌师傅忙说:“那就太好啦!”

 祝缨道:“我再想想。”

 小吴心头一跳,差点出言反对。等祝缨离开了纸坊,他跟在后面尾巴一样的跟进州府后衙,一溜烟儿地溜进了书房:“大人,您该不会是想……再造梧州纸吧?那,糖坊的本钱才收回来。一个糖师傅花了快一千贯,再来一个纸师傅,那也太……太……”

 祝缨道:“哪儿来那么多的废话?”

 她当然知道制糖的事儿上多花了不少钱,当时整个南府也找不着制糖的熟手,她又要人家改进工艺,做得更好的人必要多花钱,那是不得不如此。现在看来造纸比制糖要容易一些,因为自己手下就有会做的人。

 她提笔写了几条,造纸速度慢,一个原因是料,好纸要用成批比较好的原料。诚如彭司士所言,虽然树皮稻草破布之类都能当原料,但是好纸还是得用比较固定的原料。比如本地产的竹纸,就要选用大批嫩竹,而不是在大街上随便拣破烂当原料。

 这样整齐的原料又有另一个问题:加工的时候更费力。

 再好的料子,造纸前也得把它打碎了!以竹为例,要经过截断、浸泡、捣烂等等诸般工艺,最后成浆才能抄纸。又要压平阴干。

 祝缨心道:纸可是需要的!不能总是靠买!

 纸的用处是很多的,学习也得用到纸。她说:“去糖坊看看。”

 糖坊制糖要先榨汁,剩下的甘蔗渣有些拿来喂牲口或者沤肥。榨完汁的甘蔗渣长得有点像纸坊截断之后才开始捣制的竹子,都是长长的丝。当然,长得像不一定就能成,但是如果能够试一试,则甘蔗渣就又有了新的用途了。

 梧州地方土地肥力稍逊于中原,甘蔗渣沤肥也是个不错的用途。不过在祝缨的计划里,以后糖坊会扩大,甘蔗渣也会变得更多,给它找个新用途预备着也不错。

 她让项安将甘蔗渣装了几大麻袋送到纸坊,让乌师傅带人试一试用这个。她只负责出个主意,行就行,不行就还把甘蔗渣拉回去沤肥种地。

 乌师傅心道:贵人就爱有新鲜主意闹着玩,大人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只要以后不追究我耽误工夫的罪过,那我就陪他玩闹也不碍事。

 解开麻袋一看,乌师傅就更加放心了,造纸的时间是有一大半花在处理原料上的,甘蔗渣已经是渣了,继续加工也比较容易。他说:“可以一试,不过也要些时日,小人这里人手略有不足,又制着正经使的纸,恐要十五天后才能交出纸来给大人。”

 祝缨道:“十五天就十五天,只要能造出来,再缓你几天也使得。”

 乌师傅道:“小人这就试来。”

 祝缨点点头,对小吴、彭司士、祁泰等人道:“行了,让他们先忙着,小吴,你先按月分纸给他们,再采买,一次不要采买太多,免得砸在手里。老彭,多看看乌师傅这里,乌师傅要用什么,你来调配。祁先生,纸你先用着。”

 三人都答应了。

 ————————————

 刺史府事务繁剧,不能细数,祝缨又花了数日一一处置完毕,心道:可用之人还是太少!

 又将府内众人巡视了一回,心中对他们又有了些新的安排。

 这一天,张仙姑问道:“咱们什么时候上山去?再晚天儿就更冷了,赶路冻人。”他们家在朱家村的时候就住个小山坡上,那么一点儿的高度,冬天风一吹就很冷了。梧州虽然地方靠南,没那么的寒冷,可是山也高了许多!

 祝缨道:“再三天吧。”

 张仙姑道:“那我再多捎两床被子过去。”

 祝缨道:“行。”

 张仙姑以为祝缨要等三天是因为刺史府里的事,没想到第二天顾同就从福禄县赶了过来,再次向祝缨辞行。顾翁亲自将孙子送到刺史府,也跟孙子一同拜见了祝缨,对祝缨千恩万谢:“老朽一家全仗大人才有今日!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他要跪下来,被祝缨拦住了:“顾同为官,你也是官宦人家的长辈了,毋像从前。”

 顾翁忙说:“听大人的。来,过来代我给大人磕头。”

 顾同道:“我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教诲!”转过脸来瞪一瞪顾翁身边的那个年轻人。

 这是顾同的堂弟,顾翁上梧州城之前还有个小算盘——将家里的年轻人再挑个机灵端正一点的带上,万一能顶了顾同的位子再给刺史大人当学生呢?

 顾同劝了,他必不听,顾家在家里已然闹过一场了。

 祝缨何等聪明?一看就知道顾翁的小心思,她却硬是不接这个茬。当初在福禄县的时候她是那么的缺人手,如果顾同这个堂弟合用,她早就征询顾家意见了。这人只能说是“平庸”,那就没意思了。

 祝缨对顾同道:“扶你兄弟起来。”

 又告诉顾翁:“顾同已做官了,有些事情你们以前不知,以后多听听他怎么说。”

 然后又设宴给顾同饯行,绝口不提其他。

 顾翁抱憾而归。

 送走顾同,祝缨就对府里人宣布要进山。王司功等人知道她这刺史有一大半是从羁縻上来的,也都不再劝阻她,只请她保重,早去早回。

 祝缨道:我与别驾不在,府里你们多留意,若有急事,使仇文送信。山路他熟。”

 仇文原本排在后面,听到说自己,忙上前来道:“下官领命。”

 祝缨待要回后衙携家人往山里去,祁泰小跑着过来,说:“大人!纸!纸好了!”

 祝缨奇道:“这还不到十天吧?怎么就好了呢?走,看看去。”她又折返了书房,命将乌师傅带到书房。

 造纸的过程比制糖要顺利得多,乌师傅带着一个徒弟,徒弟背着三刀纸过来。祝缨道:“怎么这么快?”

 乌师傅道:“知道大人要,就加紧赶工了,幸好赶得及。”他没有说的是,甘蔗渣是比较现成的本来就省点时间,他对祝缨又多报了点时间。

 “大人请看!这一刀是竹纸,这一刀是甘蔗纸,这一刀是甘蔗渣里掺了些竹子的。纸坊刚巧有一批竹子好了,就一同试制了。一同试制,何优何劣也能看得明白,哪一步不同也能比出来。”乌师傅有点小得意,又有点小紧张。

 祝缨问:“你觉得哪种合适?”

 乌师傅道:“掺一点更划算。不掺也可以。都比竹纸出纸更快。”

 很好理解的,就是原料的准备,甘蔗渣就是省了纸坊老大一份功夫。

 祝缨道:“好!你先制着,等我回来再与你们分拨。”

 乌师傅小心地问:“那……水碓……”

 祝缨笑道:“忘不了!”梧州地方河流不少,许多河流源自山中,其中位差不小。以祝缨走南闯北的经验来看,那些地方也很适合干这个!祝缨倾向于在山中也建一部分作坊,则如此水利不用白不用!

 祝缨取过纸来,每张都看了看,又试写了一下,感觉如果不特别讲究的话,足够日常使用了。于是签收了这三百张纸,都算在乌师傅的差使内。

 乌师傅已做好了这三百张白孝敬的准备,拿着条子之后一时怔忡:都说大人好,原来是真的好!

 ——————

 祝缨看到了纸,心情很不错,一路上同花姐说说笑笑的。

 张仙姑从车里冒出个头来:“你有什么高兴的事儿啊?”

 祝缨道:“高兴的事儿多着呢!”

 她们这次上山,张仙姑和祝大先乘车,到山路崎岖的地方再乘肩舆。张仙姑乘坐的时候有点儿不安心,看着底下抬着她的白直,心比白直还累。心道:得跟老三说说,要不下回我骑驴吧。

 此行梅校尉也想跟着进山,兵马都点好了。祝缨在他眼前做了刺史,这让他十分的后悔:早知道就该跟着这位刺史大人一块儿干的!我却只想着跟他挣钱!竟没想到同他一道升官!

 祝缨道:“梧州城得有一个人震慑肖小,章别驾北上,我要西进,你老兄可不能擅离了。”

 梅校尉听她说得有理,十分遗憾地说:“也只得如此啦!下次别驾回来,有人看家了,我亲自陪大人进山。”

 祝缨道:“好说,好说。”她连梅校尉的兵士都没要,只带自己的随从等人进山。

 一行人先进塔郎县,郎锟铻一家早早派人在路边等候,又将人引到了寨中。

 此时的塔郎寨与之前有了些微的变化,寨前没有晒人头的杆子了,张仙姑和祝大都觉得塔郎家看着也不坏。到了寨内,祝缨还是让随行的护卫、仆人与商人不得随意走动。郎锟铻也不急着让商人先在他这里交易个够本。别业那边的大集一个月开一次,其他时间如果有人得闲跑过去也有零星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