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 作品

254. 合理 “就他事多!”

    祝缨将旨意先收了, 随同敕封而来的还有吏部等处的公文,她让刺史府将这公文也备了案。
 

    此外,还有蹭这个公文的另一处的户部公文, 是让她留意一下宿麦的种子。窦尚书算得精细, 告诉祝缨别忘了,朝廷要推广宿麦, 这件事是你建议的。免你几年麦税的条件是你要一部分的种子。快收麦子了, 你种子得给我留着。别光顾着制糖了,一码归一码。
 

    祝缨将这份公文放到了匣子里, 麦收还早,她先办眼下的事。
 

    她提笔写了一封奏疏,然后回头再看梧州。
 

    初定月末往山里去, 进山之前她要先将山下事务做一下安排。有章别驾在的时候, 她只要简单说一声就行, 如今章别驾还要再过些时日才能回来, 她就得自己细细吩咐。
 

    她先是去了一趟州学。
 

    州学去年新选了一批新学生,这一批学生里福禄县的学生表现不错, 四十个学生里,除了保送生,福禄县最后考上了数人。比起南平县少,但是比起福禄县之前的表现, 却是好了许多。相较之下, 南平县对其他县的优势被缩小了一些。
 

    祝缨到了州学,被博士、助教迎了进去。历来官员没有说不管学校的, 管成什么样子就因人而异了,祝缨愿意花大力气,他们迎奉祝刺史就更加上心。
 

    迎上来之后先说“新生业已入住了, 州学有今日,师生无不感念大人。”刺史府肯给钱呐
 

    他们请祝缨到他们的值房坐下,自己去集合学生。
 

    祝缨道“先不必忙那个,我来看一看就走,不要打扰他们上课你们看着学生如何”
 

    博士道“都是良质美材”
 

    祝缨一挑眉,道“去年要挑选贡士上京里,你可不是这么讲的。”
 

    博士陪笑道“此一时、彼一时,并非下官要欺瞒大人,学生确有些不同了。便是去年有些不足的学生,较之以前也是有些长进的,今年当会更有长进。去年又新考选了一些,较往年生源也强了不少。”
 

    他看了一眼助教,助教犹豫了一下,上前两步,小声说出了另一个刺史大人或许不知道的“业内判断”“以往富家子更多些,他们未必是不用功,天资并不因贫富而有所不同。然而贫儿纵考上了,家里或也无力供养他读下去。如今大人又拨钱粮又予书籍,贫儿也能读下来了。今年必然比去年好,明年又会比今年好。只要能坚持下去,再出荆纲这样的人物也不稀奇了。”
 

    祝缨点了点头,这个跟她的判断也差不多,功夫下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能看出变化来。福禄县到了开始收获的时候,梧州晚两年也应该差不多。学校这是想要钱粮,那就接着给呗,只要能出成绩。
 

    祝缨道“学生里凡有出色者,都要报给我。”
 

    “是。”
 

    祝缨又问了一下现在学校的课程之类,博士与助教也都说了“仍是以经史为要。下官等纵想教旁的科目,自家学问有限,就怕耽误了学生。”
 

    祝缨道“知道了。年在一十七岁以上的,你们接下来要郑重考查。有什么长项、有什么志向,品性如何,三月初一报给我。”
 

    “是。”
 

    博士低声道“方志就快好了不是下官等不用心,也不是学生们偷懒,实是大人的德政书之不尽。”
 

    修书是个耗时的活计。好在梧州新设,需要写的东西不太多,主要是将梧州的来历给写清、将梧州现有的山川地理之类写一写就行。其中羁縻县材料不全,也不用求全责备,这部分内容让番学的仇文和苏灯略写一写就成了。
 

    难处在于他们有一个不断搞事的刺史,官学还等着刺史再多拨一点钱粮、多荐几个学生,就得好好地拍一拍刺史的马屁。字斟句酌到了现在。
 

    祝缨道“不能再拖啦”
 

    “是是是。”博士连声答应。
 

    祝缨再次叮嘱“一十七岁以上的学生,记住了。”
 

    “是。”博士答应着,将祝缨送出了州学。他心中有疑惑,对助教道“我那里新得了一本好书。”
 

    助教会意“那就要看一看了。”
 

    两人往博士的房里坐了,都不知道这个“一十七岁以上的学生”是个什么意思。
 

    博士道“要说岁数,一十七岁往上是大了些,到了一十七岁若是还没读出什么名堂来,以后也未必就能上进了。三十岁就不能再留了,难道大人是想将这些进学无望的人借故黜了,留下钱粮来养些更有前途的年轻人”
 

    助教道“不太像大人会干的事。要有特长,难道是要他们转科以往隐约听说过,咱们这位大人曾要人转科。”
 

    博士道“哪有这样的事情一十七岁再转,现学也来不及了呀”
 

    两人皆不得其解。助教道“大人既要咱们做,咱们就将人名报上,且看一看”
 

    博士感慨道“这些人呐,生得太早了,晚生几年就好了。”
 

    助教道“那也看着好日子了。”
 

    “话不是这么讲的,要是没见着好的也就罢了。这见着了好的,又沾上了一点儿,但没全沾上,这心呐”
 

    两人一边嘀咕一边干活,又要重新审视一下方志里的稿子。这个方志写得比较费劲的地方就在于,这边写个差不多了,祝缨在那边又搞事了,又要将新事给添上。他们写了糖坊,就又要添番学,仇文等人将番学篇交上,才发现番学里还有个“女学”。
 

    但愿大人不会再弄出什么要添加的事情来。
 

    祝缨眼下没想再搞新事,她回到刺史府,按部就班地又召了刺史府的官员来安排接下来的事。
 

    “都知道了吧长史、司马的任命下来了,我要去宣谕各部,到山里转转,顺便将人带下来。他们的宅子都准备好了吗”
 

    小吴马上说“早经备下了,再洒扫一下就能住了。”
 

    祝缨道“要再仔细检查。”
 

    “是。”
 

    “章别驾应该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他要是路途顺利,或许我没回来他就先回了。纵小有耽搁,也不至于回来得太晚。他若归来,你们听他的安排。”
 

    “是。”
 

    “往梧州来的外地人多了一些,要留意安全。”
 

    “是。”
 

    “李某的案子,若是朝廷无异议,发了文来便照样执行。若有变故,及时报我。”
 

    “是。”
 

    因章别驾不在,祝缨就又多说了一些细节,最后说“我这几日就动身,家里就交给你们了。”
 

    众人一声答应。
 

    祝缨没有提糖坊的事情,也没有再提河东县之类,那些都影影绰绰的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此时掀开也不过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局面,想处置都不好处置。
 

    然后是叫来了郭县令。梧州刺史治下就在南平县,南平县令是非常重要的。
 

    郭县令极有眼色,一叫就到。
 

    祝缨对他十分和气,并不在签押房见他,而是在书房里一人一杯茶,与他聊天。
 

    郭县令本以为是进山前例行公事的吩咐,不想祝缨开口就是“你在南平县几年了”
 

    一句话把郭县令问懵了,这句话一般来说意思都是我知道你在这儿几年了,但我对你有安排。
 

    郭县令紧张了起来,道“下官到南平县已五年了。”
 

    祝缨道“五年,明年就六整年了。”
 

    郭县令诚惶诚恐,多一字也不敢问,就怕说错了“是。”
 

    祝缨问“有什么打算”
 

    郭县令这才觉得,刺史大人是要提携自己了想一想也是,自己对刺史大人也是尽心尽力的,让干的事儿从来不拖过夜。大人在意的事儿,他都抢着办。难道是因为这个,所以
 

    他小心地道“下官情愿在大人手下接着干,可若朝廷制度不许,下官还是想稍往北一点,离家近一点,家中父母年事已高。然而调任不由下官做主,便是想活动,也是求告无门。”
 

    他是南方人,往朝廷里也确实没有什么门路。就算送钱,也是捧着猪头找不着庙门。除非中间找个中间人,能干这一行的中间人胃口也都不小,又是一大笔开支。如果不走门路,接下来调到哪儿就不一定了。多半还是平级调动,到另一个县从头开始。
 

    现在上司有意,真是意外之喜。
 

    南平县还是“有点”穷的,往北一点会好一些。当然,如果能够升一级半级的更好。他已经是县令的,直升知府,如果不是眼前这位这样的,也是很难的。多半是某州、某府内的一个属官。
 

    一地的主政和更高一级的属官各有利弊,属官品级未必会比现在的县令品级更高,但如果想一直往上升,这一步是需要的。郭县令将“糖坊越多越富,我越有钱”这个想法抛到了一边,能升官,钱财就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去了。
 

    祝缨点了点头,道“能干的人在哪里都能做出成绩来,什么远了近了的,都不必在意。不过父母年高,确实令人放心不下。你的事,我记下了。”
 

    “多谢大人”
 

    郭县令正要问给他接下来安排到哪儿,祝缨又说了“要调你,你也得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才好。接下来几个月,你可要好好干呐”
 

    “是”
 

    祝缨道“你去忙吧。”
 

    “是”郭县令忙说。
 

    见祝缨没有再说其他话的意思,郭县令只好先告辞,心道只要不是明天就下调令,等大人回来,我且有时间好好请教的。又在想大人近来在意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准备些礼物等等。不但有给祝缨的,还得再额外备些礼物,总不能让上司为自己白忙活一场。
 

    祝缨对郭县令等人都有安排,不止郭县令,其他人她也要稍作调动。这件事她办起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太好的菜她还点不动,小菜还是能挑个大概的。郭县令在她手下有几年了,做事也在谱。朝廷无论推广宿麦,还是她向政事堂讲的要压下糖价,都需要这样的人具体的办。
 

    将州府里的事安排完,祝缨稍作准备就要带人往山里去了。张仙姑与祝大都担心她,张仙姑还是想跟她同行。
 

    祝缨道“这是在梧州,有什么事我尽可以处置得了。以后要是回到了京城难道也还是这样小时候都还放手让我出去呢,现在倒不放心了没事的,我先去福禄县,带上小妹她们。”
 

    她硬将父母留在了刺史府,也不让花姐跟随。她不带家眷、不带女仆,外人并无人提出异议。她又带上了祝炼。将侯五、小吴等人留在家中,又将丁贵等四人带上。
 

    到了日子,也有一队商人随尾前行,依旧没有用到梅校尉的士卒。
 

    梅校尉与祝缨在正月里只在灯节见了一面,梅校尉携眷看灯,梧州比往年更富裕些,扎出来的花灯也比往年更好看了。
 

    女眷们看灯,梅校尉就借着热闹与祝缨提一提“回易”,他也想参与贸易。不过这个贸易不是与山中的贸易了,而是参与蔗糖的生意。他不开糖坊,但是他想当个一道贩子。他手上有士卒,劳力完全不愁。近几个月的观察,他觉得这个于他更省心些。山里,人家对他爱搭不理的,山外就大为不同了。
 

    祝缨奇道“你不进山”
 

    梅校尉笑道“那是大人您的路子,我不好走。山里人对我可是防范得紧呐我不比大人,能在山里置产。”
 

    祝缨一挑眉。
 

    梅校尉忙说“只要给我货。我原价拿梧州的糖也是紧俏货哩”
 

    祝缨道“原糖坊产量少,别人等闲拿不到,纵拿到了,一路抽税也是头疼,你老兄就不用抽税,是也不是你要用士卒押运不怕误事么朝廷可不许这么干呐”
 

    梅校尉笑嘻嘻地“几十士卒就够使了,于兵力无损。再者,梧州地方有大人在,哪里来的战事”
 

    梅校尉以为,祝缨做个官必有所图,升官、发财两样,以往看祝缨是为了升官的,当然也捎带手造福一方百姓。然而自打知道她在山中建个“别业”,就知道她还要捎带手的发财。从糖坊就能看出来这位刺史大人是个捞钱的好手,山中置业,对,你说是为了给朝廷羁縻,那当然也是,人家能干。可要说她不会捎带手地弄钱,梅校尉也是不信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梅校尉就认定了,祝缨是个顺手就能弄到钱的人。
 

    地方官员不得在辖区内置产,这是对的,相应的他们还有许多折中的方案。梅校尉不打算去管祝缨这个事,掂量了一下,自己也管不了,干脆“你赚你的、我赚我的”,祝缨离任之后山中别业怎么安排,那就是祝缨的问题了,跟他没关系。
 

    祝缨道“那你也悠着点儿。我不沾手,你也别沾手,找个中人。”
 

    梅校尉道“放心”
 

    两下约定,糖坊扩建之后,多出来的一部分糖的产量给梅校尉。梅校尉往哪里贩运,她不管,第一笔的糖,可以不用现钱,用梅校尉田里的甘蔗折抵货款。等梅校尉周转开了,下一次交易用现钱。秋甘蔗快成熟了。
 

    梅校尉这里,让他的一个妾的兄弟做管事来与项安交易。整桩买卖,明面上与梅校尉和祝缨没有丝毫的关系。只要两下将账做平即可。
 

    一人谈妥交易,梅校尉再次拍胸脯保证“大人但凡有事,只要一声招呼。”
 

    祝缨道“咱们都盼着没事才好。”
 

    “那是,那是,哈哈哈哈。”
 

    祝缨此行,第一站去的就是福禄县。
 

    她也有些日子没回福禄县了,福禄县如今仍是莫县丞在代理。福禄县上自县丞下至百姓,听说她又要过来了,扶老携幼地迎接她。
 

    福禄县也确是祝缨花心思最多的地方,一入县境便觉得亲切。到得福禄县城,顾翁也穿戴整齐随同莫县丞一同迎接,顾翁身边,乃是顾同的父亲陪同。顾同的父亲因为儿子,如今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连顾同的母亲也是外命妇了。一家子脸上都现出一种兴奋的光彩。
 

    祝缨还如之前一样,到了县城就不时与城中百姓聊天,过一阵,又说一人“你是新搬来的么我看你面生。”
 

    那人脸也胀红了,不想刺史会同他说话,更想不到刺史认得出他是新搬来的。于是说“小人是贩马来了,见这儿好就留下来了。”旁边就有人取笑,说他是因为在这儿喜欢上了本地的一个姑娘,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一片欢笑。
 

    祝缨命丁贵取一双银杯给他“算我的贺礼啦。”
 

    有以前常在街上混的,大着胆子说一句“大人,我也娶亲了,也有喜礼不”
 

    祝缨笑道“给你一把糖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