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 作品

443.不信 “还要来骗我吗?”......


   这时节, 日头很早就很毒了,祝缨顶着斗笠, 在田埂上蹲了下来,伸手薅了一把稻子,青色的,微微带一点点的黄。穗不太大,还算饱满。山上种田不易,这一片又是十来年前才开荒出来的,能种成这样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梧州, 不说比北方,就是比吉远府也算是土地贫瘠的,祝缨望着稻子发怔。

    蹲了一阵儿, 脚有点麻,她弹起来交替地抖着脚, 抻着筋骨,不远处有人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

    祝缨摘下斗笠,几个农夫认出了她“大人”抢上前来要磕个头。

    祝缨道“我来出来转转, 你们有事就忙去吧, 不用理我。”

    为首一个年长些的笑道“现在也不算忙。”

    祝缨就势与他们聊了起来, 询问一下收成, 得知比刚开荒那会儿每亩地全年能多收上几十斤庄稼。具体多出多少“也分地。好的能多出八、九十,差的也能多出四五十来,靠肥、靠水”

    山上积肥也不容易,产量总是比不得山下。

    祝缨耐心地听着, 几个人凑一块儿聊了一阵儿,远远地有人在满山地喊她。老农扶着膝盖站了起来,道“大人, 是江娘子找来了。”

    祝缨从地上弹了起来,抖了抖脚,循声看过去,江舟不是一个人来的,身后又另跟了一个人周娓。

    祝缨对老农道“那我先回了。”

    “哎。”

    几个农夫围随相送,祝缨同他们走了几步,忽然问道“这周围还安全么有没有盗匪野兽”

    一个嘴快的年轻人道“山匪不敢过来,有时候会有小贼,偷点儿粮食瓜菜,抓着过几次,打一顿也就完了。冬天会有狼,在山里嚎,也不太往这边儿凑,咱们这别业、这城,顶顶可意的。”

    祝缨笑道“出城还是要结伴。”

    “哎”

    祝缨对他们摆了摆手,大步往江舟她们走去。

    走得近了,江舟先埋怨一句“又一个人出来了,叫咱们好生担心的。”她的肤色仍黑,脚步仍然很利索。

    周娓道“来信了,是您那位学生祝小官人的信,大娘子与赵大官人都说挺要紧的。”

    她到别业有些日子了,因新到,又是女卒出身,江腾两个就收留她先到自己家里去住。

    一是彼此之前的职事相仿,说不得日后周娓也要接着做狱卒,大理寺出来的人,必然比小地方更懂些,早早地熟悉一下,方便以后相处。

    二是祝缨考虑到周娓是个京城人,一下到了山上,不要说各族的语言,就是本地方言,她也是听不懂的,跟着二江先学说话,做事的事儿暂时放一放。

    周娓就先没领职事,跟着人江舟到处跑。她本就是个泼辣性子,到了别业之后戾气渐消,心情渐好,愈发地活跃。江舟说上句,她就说下句,两人经常一搭一唱。

    祝缨道“知道啦,我这就罢。”

    江舟碎碎叨叨“胡师姐也出来找您了,祝银也出来了,叫我们俩先找着了。”

    周娓道“先回去再说吧,天儿这么热,回去歇歇,也好吃午饭了。”

    祝缨被她们俩一人一句一气催回了城里,又遇着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一群小孩儿围着他转悠。别业里有作坊,比吉远府的作坊产出少、质量虽相仿但是略贵,不过山路难行,也有货郎选择从这里进货,再到更远一点的山中贩售。

    要么少赚点钱,要么多受点累,这个货郎选择少跑点路。

    他乐呵呵地说“别跟着我啦,我得出城了,天黑前要到那边寨子里的。”

    还有小孩儿眼巴地看着货郎挑子,上面琳琅满目集了好些东西,光看着就很过瘾了。有两个小孩儿又很快看到了祝缨,将她围了起来“大人”

    祝缨道“来,跟我来。”

    小孩儿们跟着她走了,货郎抬袖擦了擦汗,对她陪个笑,戴上斗笠,挑着担子快步走开。

    祝缨给小孩儿们领到一家小食铺子,买了一把糖,一人一颗分完,拖上江舟与周娓逃回府里。按照经验,如果再多站一会儿,就会有另一批豆下来围着要糖吃,她就回不了家了。

    回到府里,赶上饭点儿,祝缨于是招呼众人一同吃饭。苏喆已经跟着苏鸣鸾回家了,路丹青、林风等人久未回家,也要回家住一阵儿,再考虑去向,因此只有赵苏还寄住在这里,还没有来得及将妻儿接过来。

    祝大不便起身,仍然在房里吃,张仙姑愿意同女儿一起吃,又觉丈夫可怜,总是中午与女儿吃、晚上同丈夫一起吃。

    现在是中午,人比较齐,连同小江二人一块儿。祝缨问小江“你们家里孩子呢”

    小江笑道“她们在学里吃呢。”

    “功课还行”

    “还好。”小江说得谦虚,样子却颇为高兴。

    饭桌上,张仙姑说起“锤子来信了。”花姐就问“你们都回来了,他也快要回来了吗”

    祝缨道“还不一定。梧州要用到人才,却也未必能盛得下这么些人才。”

    赵苏很上心,面上又故作不经意地说“梧州州治,除了刺史,其余官职都由各县轮流担任,已然没有空缺了。羁縻不同于编户,恐怕不能令行禁止,接下来的事儿”

    祝缨道“等敕封下来,我会同他们谈的。”

    张仙姑等人见二人说的是正事,也不敢马上插言,看赵苏没再接话,张仙姑才说“吃饭,饭都凉了,吃完了看锤子的信。”

    祝缨道“不用担心他,只要他撑得住这一阵儿就行。”

    祝炼来信,是她到梧州之后就走了会馆的渠道给祝炼送了一封信,让他沉下心来,把手上的事做好。她会安排一切,保底是祝炼回梧州来给她帮忙。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她是要打地盘的,也需要熟练的人手。

    祝炼现在回的就是这个信。

    匆匆吃完午饭,祝缨见张仙姑担心,当场拆了信一看,笑道“还行。”

    祝炼的信里说,消息传得慢,他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后来是刺史召他过去试探,他才听说了消息。但是,不管怎么样,祝缨都是他的老师。知道祝缨安全到了梧州之后,他就放心了。前不久才从刺史那里又得到了消息,知道祝缨被正式敕封了,也为祝缨感到高兴。

    然后说,既然祝缨有安排,他一定会把现在的事做好,等祝缨接下来的消息。

    花姐笑道“他一是个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心里事儿多,本性不坏。”

    张仙姑这才放心了,去看祝大了。

    祝缨道“咱们也都散了吧。后半晌还有得忙呢。”

    各人散去,赵苏又留了下来。他最近都窝在府里,天天看档案。不但祝缨没有什么动作,他也没有动作,但是他知道,祝缨什么时候行动,是与他们什么时候把这个“别业”的情况摸透有直接关系的。

    早一天吃透,早一天就能接手。以他这几日的观感来看,作为一个“别业”,这地方打理得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县”,可以挑剔的地方就太多了。不是花姐不努力,也不是项乐项安撬墙脚,而是两者着明显的区别。

    前者更讲人情味儿,后者更重“法”,以后还要同朝廷打交道。

    赵苏还有一个不适应,之前他是在户部的,一看就是全天下的数目,何其庞大如今连降三等,看一个偏远的羁縻县的数据,不自觉的脑子就容易转不过来。

    譬如祝缨打算把县里的路整一下,征发、钱粮之类,赵苏好悬没打算“调拨”。又譬如他认为整个梧州应该也整顿一下交通,旋即发现这个规划也需要好些人力物力。

    今天因为祝炼来信,说到梧州“人才”和治理,赵苏又想再提醒祝缨一次“恐怕得先把县里安顿好,再动梧州。您手上的人,还是不太够。只凭一县辖制其余五县,唔,小妹应该不是问题,其他几个不好说。刺史府没有治所,刺史府的官员都是轮流,也都是虚名,没有真做过职事官。”

    祝缨道“既然我这儿设县了,轮流的事儿得再加我一份了,既然敕封刺史了,梧州就要统一政令,一切都得重新理过。”

    赵苏道“只怕这个比共推您做刺史还要难刺史是慷朝廷之慨,听令,是缚他们的手脚,轮值,是夺他们的机会。这些事,不是谈能够解决的。

    况且,您接下来要打下更多的地方,会设更多的州县,能够轮值的县越来越多,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还是轮流坐庄,即使有两个州、三个州,即使您做了节度使,您能够动用的人马也有限,节度使也只是个空名。

    现在的梧州,还是分封。新有之地,请兼用察举、科考,不要再分封更多的家族了。即使有家族有大功,给他们的子弟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不是直接给一个县。那样等于是在削弱您自身。除此之外,您也要壮大自身,否则,都是为他们当谋主,为他人做嫁衣。”

    祝缨点了点头“要不我怎么开学校呢”

    赵苏道“县里学校教的学生,恕我直言恐怕还不太行。”

    祝缨道“那咱们就带一带他们,本事都是练出来的,亲自带出来的,更合用。”

    赵苏问道“那祝炼他们呢”

    祝缨道“那要看看接下来的局势了,看朝廷是个什么章程,才能决定他什么时候回来。”

    赵苏道“是。我接着看旧档去,别业这里才是您的根基,早日理顺,才好说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