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第二个故事,乱世守粮

轰!

 朱由检听完农民赵三的经历后,脑袋都要炸了。

 他为什么造反?

 还用问吗?

 媳妇被官兵活活凌辱致死,老娘为了孙儿不被易子而食,一头磕死当场。

 可即便如此,赵三的儿子仍被偷了。

 被当成别人活命的口粮!

 易子而食啊!

 朱由检在位的这些年,经常在各地邸报中看到这个词语。

 但高高在上的他,如何能感受到这四个字所蕴含的分量!

 原来交换孩子相食,已是朕的子民对待生命最大的善意!

 他们只想活下去,他们又有什么错?

 朱由检听完这个悲惨到极点的故事后,脸色先是苍白,随后又涨红起来。

 本想说一派胡言,可多年身为皇帝的经验告诉他。

 沈炼所说的,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农民真实一生。

 可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

 即便如此,我崇祯在上吊自缢之前,竟还恬不知耻的写下误伤百姓一人这样的遗诏。

 可笑可悲。

 我从未想过,这些年被我伤害的百姓,又何其之多?

 他们可以渴死饿死,可以被人斩杀,被病魔击倒。

 但就是不能成为口粮!

 终究,朱由检还是不甘喊道。

 “沈炼!莫要说百姓了!”

 “天灾降世,旱灾水灾蝗灾连年不绝,赵三的事放在任何一个盛世都无法避免。”

 “再加上各地民变,辽东战事,朝廷也没有能力帮扶他们。”

 “朕姑且承认,这便是他造反的理由!”

 “可那些个士族豪绅呢,那些个大明官吏呢?他们又为何帮着你们造反?”

 “难道他们也食不果腹,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了吗?”

 “朕,绝不相信!”

 “他们?”

 沈炼见朱由检仍执迷不悟,无奈摇了摇头。

 “陛下莫急,沈某继续给您讲第二个故事!”

 “这第二个故事,便是……”

 “乱世守粮!”

 沈炼吸了口气,看向烽火连天的京城,声音低沉说道。

 “崇祯十四年吧,我随着闯王攻打河南道,即将打进洛阳大城。”

 “洛阳城外,结识了个地主豪绅,便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咱们姑且称之为李二。”

 “李二当年四十余岁,是洛阳周边十里八乡有名的善人,并且早年还中过秀才,更是书香门第。”

 “仗着李家几辈子积攒下来的田产,吃喝无忧,隔三差五的还能接济乡里乡亲。”

 “乡民百姓无不称赞其的为人,谁家成年汉子,都以能在李家产业做工为荣。百姓家里的几亩荒地,也都挂在李大善人名下,期望能减免一些田税徭役。”

 “也就是靠着这份名声,让李二平安活到崇祯十四年,尚算丰衣足食。”

 “可第十四个年头,李二也活不下去了。”

 “洛阳官府加派的辽饷、剿饷、练饷越来越多,已到了将他压垮的地步。”

 “这样也便罢了。”

 “毕竟皇上您不是傻子,知道加派的粮饷再多,也要控制在一个基本范畴之内。”

 “这个范畴便是收粮一石,最多加派八斗,总要留下两斗给人家度日存活。”

 “可惜就剩下这两斗粮食,李二也留不下来。”

 “洛阳城中的福王朱常洵,早在天启年间便和洛阳官员相互勾结,经常强取豪夺各地士绅的家产田产。”

 “李二因为将貌美如花的闺女送到福王府中为妾,才没被福王吞并家财。”

 “可借着加派粮饷的机会,再次让李二雪上加霜。”

 “福王府的管家找到李二说,今年战事吃紧,皇上下了命令,到你们这些士绅大户贡献的时候了。”

 “往年加派基础上,再额外加派五十车粮食,供给洛阳城中守军。洛阳若是出事,所有人都得被闯贼斩了脑袋!”

 “李二听了天旋地转,明白皇上根本没下达过这样的命令。”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十车粮食不拿出来,李家顷刻就要被扣上反贼名头,全家满门斩杀在洛阳菜市口内。”

 “莫要说女儿是福王的小妾了,小妾连福王身边的丫鬟都不如。毕竟福王小妾之多,连福王都记不清模样。”

 “李二哭求管家,能不能减免一些,若真拿出这五十车粮食,李家包括下面的长工佃户,以及所有靠着李家吃饭的人,全都得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