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光究竟是什么?(第2页)

 “很难理解吗?就好像黑暗之中,我们的眼睛就会变成废物,什么也看不到一样。”

 “所以没有光,我们的眼睛就没有任何作用。至于光本身是什么模样,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回答的出。”

 “到了后来,人们就想啊,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它如果是一种物质,又是什么样的形态?”

 “它肯定不是液态,也不是气态,难道以固态形式存在在这个世界?”

 “如果它是固态,必然很小很小,小到我们用肉眼都观测不到。在科学界,尤其在物理界,我们将其称之为---【光粒子】。”

 “不错!光是一种粒子,光粒子!这个发现的提出者叫艾萨克·牛顿。”

 “大家应该对艾萨克·牛顿很了解吧,老师给你们讲过苹果砸在他脑袋上的故事,还给你们讲过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啊,在1666年左右,就发现光可能是一种粒子,他甚至为了证明这件事情,用钢针扎进自己的眼眶,判断眼睛是否能察觉到光粒子的存在。”

 “这种完全不靠谱的实验,自然失败了,他的视力受到很大损伤,但实验也不是完全失败。”

 “牛顿发现了光有颜色之分,他能看到光晕中的五颜六色。”

 “比如彩虹,彩虹就不是气体和液体本身发出的颜色,而是光通过折射表现出的色彩。”

 “我们看到的一切物体,本身也没有色彩,而是光赋予了它的绚丽多姿。”

 “后来,牛顿又用一枚三棱透镜,发现光具有折射和反射功能,越发证明它是一种粒子,它拥有直射的基本属性。”

 “可……”

 “一百年后,有其他的科学家提出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光也具有衍射、干涉和偏振现象,光不是粒子,而可能是一种波!”

 “提出这个疑惑的,是鹰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和法国科学家菲涅耳,两人用了一个简单实验,向人们证明了光其实是波。”

 “这个实验,便是着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很简单,但老师却不能给你们重现了,你们有兴趣可以私下试一试。”

 “它便是用一个光源,一张有两道缝隙的纸板,一个接收光源的背景板组成。”

 “当光源通过两道缝隙的纸板后,光被在背景板上打出一道道不规则的条纹。”

 “这个发现,让世界为之轰动!”

 “为什么?因为艾萨克牛顿的光粒子学说,统治了物理学一百多年啊!没人能接受光竟然是一种波?一种类似声波、水波一样的存在!”

 “因为它具有衍射、干涉和偏振的现象,它还有波峰和波谷,在波峰和波谷相交的地方,出现了强烈震荡!”

 “于是,光是粒子的认知被彻底推翻,光是一种波的认知大行其道。”

 “可是又几十年后,1905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和爱因斯坦共同提出了光电效应。人们的认知再次被颠覆。”

 “至于什么是光电效应,老师就不给你们多讲了,反正它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光还是一种粒子。”

 “有人就问爱因斯坦,说双缝干涉实验你怎么解释?为什么它呈现一种波态通过两道缝隙?”

 “尽管爱因斯坦是当时最厉害的物理学家,也回答不了这种问题。”

 “他只能苦笑摇头,说一切还有待研究。如果研究出了结果,或许我们整个人类的认知会被推翻,整个文明的进程也会大幅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