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1章 太过火爆,只能代工(第2页)

 他们已经三班倒,生产线24小时不停了,机器都要干冒烟了,还怎么提升产能?

 “生产线已经饱和了,目前无法提升产量,除非是扩大产能。”

 车间主任汇报道。

 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这个压力生产部背不了,还需要戴森这个总经理来协调。

 戴森说道:“我觉得,目前公司空位置有限,挤一挤,最多还能增加一条生产线,但是至少要半个月后,才能投产,而且这一条生产线也没法改变产量积压的问题,所以我在想,对外先找代工厂,这样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产能不足的危机。”

 随后他又征求郭凡的意见:“您说呢?郭总?”

 郭凡点点头,代工厂是最快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找到几个代工厂,那么相当于瞬间产能提升几倍,这订单很快就能完成。

 但郭凡嘱咐道:“找代工厂可以,但要注意对方资质和口碑,而且要严格监督质量,不能让不同代工厂之间出现质量差异,我们要严把质量关,不能让不合品流入市场,免得砸自家招牌。”

 戴森点点头,这个他记下了,回头筛选代工厂的时候,一定按照老板的意思办。

 那么事情就决定这么办了,找代工厂一事,需要戴森自己来处理。

 等会议结束后,郭凡就找戴森单聊,他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给了戴森一个建议。

 郭凡说道:“代工的价格不要压得太低,当对方工厂觉得没有利润时,必然想着偷工减料,最终坑的是我们。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把工价提高,但是质量扣款给提上去,他们如果质量不合格,利润就少了,逼着他们重视质量。”

 “好!”

 戴森之前没有多少找代工厂的经验,觉得老板的提醒很有用,就记下了。

 他要回头计算一下利润率,还好他们发布新品的时候,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代工的情况下,利润率会降低,但可以通过削减返点等方式,来进一步开源节流,来提升利润。

 现在的核心矛盾是订单生产不过来,所以只要代工能消化掉这部分订单,靠着这一代无人机的普及率,即便是这一代利润不高,那么等后面名声起来了,再赚钱也不迟。

 所以事情就这么定了,戴森开始去跑无人机代工厂事宜了。

 公司目前销量最多的普通无人机,算是在全网卖爆了,而另一款震撼全球的双尾蝎无人机,也迎来了数批订单。

 目前国内的四家大型快递公司,都来订购一架到八架不等,这首批的销量就有保证了。

 与此同时,国外也有不少订单来求购,这本是大喜事,但是郭凡却郑重警告戴森,国外谨慎出售,目前反正是生产不过来,就先紧着国内生产。

 至少要等两三个月以后,再去接国外的订单。

 尽管戴森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但他相信老板,就按照这条措施去执行了,并没有把双尾蝎出售到国外。

 郭凡的担心不无道理,这款双尾蝎绝对先进,民用领域肯定是第一,就是放在军用领域,也有一席之地。

 他们虽然挂着民用无人机的头衔,但是郭凡知道,只要改装一下,这玩意可以立马转为军用,而一旦他们的无人机卷入国际争端,这事就不好办了。

 所以郭凡是在未雨绸缪,避免将来出国际问题,就先不卖了,反正他们国内订单目前供不应求,所以先济着自家兄弟用。

 而第一批交付的双尾蝎无人机,就是顺丰公司订购的8架,他们第一时间进行了测试,效果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