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119章 及第(第2页)

 而关于排序的原则,你这可质疑这帮官僚的操守,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他们的专业学识。

 策问的基本写作要求、破题解题的优劣、承题说明的文风以及用典的贴切与否,他们都是见过无数好劣文章的人,所给出的评分在这个范围之内,还是相当准确或有着各自道理的。

 五百多份试卷,虽然各有分工,但还是有着不小的工作量。

 李清臣也悄悄地提醒了一下赵煦,让御膳房给偏殿等候的考生赐下了酒食,于是考生在一片谢恩声中,也稍稍安定了许多。只有少数人从这漫长的等待时间里开始敏感地感觉出大殿里面的评等定榜过程肯定是出了问题了。

 这一次,李清臣作为主考官,亲自担任详定官,对于两次评定的众考生等级进行复核。

 对于这一次的绝大多数结果,他是比较满意的。

 只是看到秦刚的试卷时,他有点意外,初审官给了一个上上等的评语,建议排入一等,实际上是可以竞争状元、榜眼的位置了。但覆考官却给了一个中等的评断,把他放入到了第三等的二甲之列。

 李清臣不动声色地叫来覆考官杨畏,问:“子安【注:杨畏,字子安】,这个考生的名次为何会拉下来?”

 杨畏此时任礼部侍郎,近水楼台先得月,又是礼部官员是对于新法及绍述之策最为积极响应之人,在刚才的更换考评官中,特意选为副主考,并担任定等中最重要的覆考官。

 “回禀李相公。”杨畏一脸的谄媚,李清臣此时是门下侍郎,但这个侍郎显然不同于他那个六部的侍郎,门下侍郎是政务堂的执政之一,位列宰相,因而可被称为相公。杨畏说完便上前一步,指着秦刚的名字轻轻说道:“据下官所知,这个秦刚,乃国史院编修秦观之弟子,与众蜀党从之甚密。此文虽可,但其心可疑,不当高取。”

 李清臣的眉头皱了皱,本想训斥怎可把这党派之争的因素无限扩张到了整个考试评定之上,但是刚一张口,却又止住。这场殿试本身不就是一场政治党派的站队判断么?如果说杨畏的判断原则有误,那么刚才被皇上废除的评定结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党的反击力度如此之强,新党的绍圣布局障碍重重,这次殿试,本身就是他们与皇上商量后而决策的正式宣战时机,考题就是新出台的施政方针,录取的士子必将成为接下来几年的施政吏治中的骨干,总不至于为了一个秦刚,就随意再抛出一个极易干扰底下人判断原则的因素吧!

 李清臣最终选择了没有开口,决定把这个问题扔给皇上去操心处理吧。

 只是,眼前的这个杨畏,他心里甚是不喜。

 听说早在熙宁年间时,杨畏就曾投靠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升到了监察御史助手,但在元佑更化之后,立即站出来赞颂司马光,在司马光病逝后,又投靠了吕大防,去弹劾了刘挚。而近来在赵煦亲政之后,又果断无比地再次背叛吕大防,全力歌颂绍圣与熙宁变法。

 一时被世人称为“杨三变”,以讽刺其官场之中的变色能力。

 此次若不是殿试紧要,又急需态度鲜明地对付旧党,李清臣是不愿使用这个“杨三变”的。

 在看完了一大半已经评出的等级后,李清臣抬起头,对着正关切地看向他这里的皇帝微微地点了点头,以示一切重新进入正轨。

 之所以在这次科举考试之初,一切都是依照前例施行,主要还是希望更深地麻痹旧党。所以,省试方案没有修改,也是有利于省试评卷中能够选拔中主体能力都不错的士子。

 只是,这些人虽然都是可以给予进士身份的,但其中哪些人要重用、哪些人需打入另册,这却是接下来几年的绍圣绍述中的用人拔人的关键。

 所以,李清臣给赵煦建议了这个策略:在锁院之后,下诏改变殿试方式,并在殿试上才发布这个引动旧党人士惊慌无比的考题。

 只是感到意外的是,旧党分子的反扑竟然如此地凶猛与强烈,竟然直接在评定等级的时候如此地不加掩饰。当然这也同时给了赵煦暴怒、抓人与换人的最好理由。

 因为这些口口声声“天子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却忘了,道理可以是这个道理,但是士大夫并不只有他们这一批。你都不配合,那么对于皇帝来说,换一批士大夫,是何其轻易的事情啊!

 你们的确可以修改打牌的规则,但皇帝有权掀桌子换一批不改规则的打牌者。

 酉时,时间已经比往年的殿试结果延后了足足一个时辰。

 终于,在经过了李清臣详定之后的最新一份定等名单,摆在了赵煦的面前。

 赵煦先看了前三人姓名,分别是赵谂、岑穰、和赵旸,他们应该是评定官定下的状元与榜眼。

 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科举在最终殿试结果的第一名,一直被称为状元,这点从未有过变化。而在北宋时,第二名与第三名都称为榜眼,这是由于发榜时,状元居于正中,下方左右各列二、三名,都是大字标出,好似皇榜的两只眼睛,因而得名。

 而只有到了南宋时,榜眼才成为第二名的专称,并将第三名重新命名为探花。

 此时殿试的结果一共会分为六等,

 第一等五个人,除了状元与两个榜眼之后,还有第四第五名。

 第二等十五人,与第一等同称一甲,赐进士及第,是极其荣耀的存在,也是朝廷日后的栋梁之材的重点选拔对象;

 然后二甲三甲,为赐进士出身;

 再之后的四甲与五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而皇上调整名次,主要会在一甲范围。

 赵煦看了看前三人的文章,虽然文采与文字都是极不错的,可是在他的眼中,尤其是被定为第一的赵谂,总是觉得苍白了一些、空洞了一点。这个人列为第一等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是要作为状元,今后的这一科就要以他的姓名来命名,是有着极其特殊的代表含义的,必须要慎重。而是作为今年的状元,势必需要在接下来的绍圣事业中有所作为,他的实务能力还是必须要有一点的。

 接下来看了第四名毕渐的卷子,文采同样地精彩,而叙理说事则显得更加有条不紊,赵煦看得很是满意,于是提起朱笔,将其第四的四字划去,改成了一。

 由这个人做他的这科状元,还是不错的。然后原先的赵谂、岑穰、和赵旸便依次各后移一位,成为二三四名。

 再看了第二等的试卷,赵煦对于这等里第三的赵期卷子也甚为喜欢,则把他的名次拿进了一等以示重视,看看前面都调整过的次序,就列为第五吧。原先的第五,让他降入二等列个第一,也算有了交待。

 接下来赵煦主要就在寻找秦刚的试卷,终于在二甲的第五名找到。排的名次不高,但至少也进了二甲,赵煦倒没有什么不悦。只是他看到了,自然就得行使自己的特权。

 当然,前面一等的排名已经是他调整过的了,这个时候自然也不会任性地把秦刚再次拉进去,那么就把他拉入到第二等的最后一名,虽然是这样的一个末位,但毕竟算得上是进了一甲,也是最为荣耀的进士及第,赵煦对他的看重之意浮于朱笔之上。

 至于因此从一甲跌落二甲的那位考生,则自谋其福罢了。

 主考官李清臣捧着赵煦朱笔改过的名单,一眼扫过,状元的调整倒没有引起他的什么注意,倒是从原先二甲提入一甲的秦刚之名显得甚为扎眼。

 帝心由此可明。

 注:关于宋代科举取士的分级其实一直在变化,有人说分三甲,那其实是宋太宗最早时候的事。后来经过好几任皇帝的调整,宋仁宗天圣五年,就确定了本章中所述的这种五甲划分。之后基本延续。南宋时略有小调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