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127章 送别

就在秦刚他们准备启程的前一天,居然遇上了风尘仆仆赶到京城的赵四,找到麦秸巷的虽然只有他一人,但是说还有一条大船及水手与八名手下等在了城外的码头。

 原来,在接到秦刚的来信之后,赵四却认真的考虑了一番。

 虽说宋朝的党争目前只限于朝堂之中的贬官夺职,尚无后世的那种你死我活式的全面斗争,但是身在江湖的赵四却不得不要多想一些。

 正好这几个月来,神居兵的训练成果颇丰,他也想拉出一些人出来检验一下成果,算算时间还好来得及,于是就从中挑选了八人,日夜兼程,终于在他们出发之前赶到了京城。

 “四哥!”秦刚有点感动,他去信提及对于去往杭州一路上秦观家人安全的担心,原本只是想让赵四提前准备几个人在神居村等候,待到了高邮再一同南下去杭州,却没想到赵四竟然提前赶到了京城。

 “看你说是什么话!秦先生你在信中都说了,会担心这一路的安全,所以某就想了,索性直接带着人先赶到京城来接你,就从今天开始,秦先生你与尊师一家的所有安全,都由某来包了!”赵四豪迈地一挥手,说道,“我这次来,可是专门带了八个寨中最好的好手,眼下我是让他们都留在了城外的青城镇码头。明天我们先去那里,乘水寨自家的船回去!”

 当晚,赵四也向秦刚详细讲述了神居寨里的发展情况。

 之前胡衍所了解的,只限于在山下神居村里的经营情况。而神居山的水寨那边,还是了解得并不足够。

 “先是这天醇酒的酿造,现在的规模已经扩大了近十倍。”赵四兴奋地说道,“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再需要自己用粮食酿造初酒了,整个高邮湖周边,凡是经过检验合格的私酒都被我们包圆了。所有的初级水酒直接运过来,在水寨里提纯为天醇酒,再从扬州发卖出去。”

 所以,这也是辛第迦决定开拓京城市场的原因,否则目前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之后,如果全部投放在扬州这一处的市场,供应量的猛然增加,就极有可能会导致价格的走低。

 “而且我们的酿酒规模扩大后,秦先生估计你都不一定能猜到,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赵四兴奋地一拍大腿,卖起了关子。

 “让我猜一下。”秦刚想了想,试探着问道:“你又兼并了其它的水寨?”

 “啊?”赵四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秦先生,你真神了,居然被你说中了。我们一开始收购私酒后,先有更西边的两处水寨过来联系售卖。后来看到我们这里的人吃的饱、穿得好,来了几次之后,索性就提出了投靠。我是不客气的,直接把秦先生你定下的原则与出路讲与他们听,接受就加入进来,不接受大家各走各的。结果,他们全都没有异议,一致同意加入。所以现在神居水寨的规模也扩大了一倍。”

 “精兵减员的政策没有改变吧!”

 “秦先生您放心,说句实话,能有饱饭吃,真没多少人想当兵。”赵四笑道,“小五子也不赖,他每个月能有一半时间在你的那个菱川书院学习,另一半时间回来帮我管生产。现在寨里的劳动力全部被他组织起来了。除了白酒与香水之外,水产和药材生意也很赚钱。”

 最后便是说到了神居兵的训练。

 按秦刚走之前的规划,寨兵精简为两百名,其中包括再次精选出来的神居兵八十八名。

 在赵四并掉了两处水寨后,按照同样严格的标准,神居兵新增到了一百六十名,普通寨兵也增加了一百名——毕竟还多了两处水寨需要最基本的把守。

 其余的大多数青壮,都进行了认真且细致地分流,去工坊做工的做工、去村里种地的种地,全部编入了各类生产工作中,而绝大多数人都很满意这样的安排。

 “四哥你自己都出来了,寨子里不会有问题吧?”

 “哪能呢?还是秦先生你说得对,兵少了后,事情也就几乎就没什么了。再说,还有跟我从西军一起过来的几个弟兄在那镇着呢。原先寨里还有好几个头目,现在都去做了村长村老,吃穿得好、还挣钱,现在拿刀逼着他们再干湖匪也不去了。”赵四乐道。

 次日,秦刚先是带了赵四去拜见秦观:“老师,这位是赵四赵员外,是我在高邮相识的好友,这次也是到京城里办事准备回乡,昨天才遇见,发现正好可以与他结伴而回,他的家丁和船只就在城外青城镇码头等着,这样我们回乡也就方便了。”

 “哦,原来是赵员外。不知讳名四是哪一个四?表字如何称呼?”秦观有点疑惑地问道。

 “那个,赵员外讳名四……是,驷马的驷,表字千里。”秦刚想到都称为员外的,还在用排行的名字以及没有表字的确不妥,情急之下,便随口编了一个。

 “既是徐之的朋友,那我就不客气了,只是此行要麻烦千里兄弟了。”秦观很客气地说道。

 这次南下,秦刚已经请赵子裪的官船帮着将一些大件物品先行运回高邮——反正他们现在一直都要去扬州运送白酒。所以,这次一行,虽然有了戚老夫人及朝华两个妇孺,但随身所带的东西也不算多。

 原本他们是预订了一艘经过高邮去扬州的商船,所以必须要遵从别人的出发及行程时间,准备时间便相对紧张些。而现在换成了可以自己支配时间的水寨船只,秦刚便叫大家可以随意一点,哪怕拖到午后再动身也来得及。

 在准备的过程中,赵四走到秦刚身边,咧嘴一笑道:“赵驷、赵千里,嘿嘿,这名字与表字都不错,那我打今个儿开始,就用这新名字了,多谢秦先生啦!”

 秦刚也就只能笑道:“起得草率,四哥喜欢用就行。”

 秦刚一共叫了两辆马车,朝华陪戚老夫人坐一辆车上,黄小个与那车夫一起在车头照料。而他与秦观一辆车,车上还有一同过去送行的秦湛与胡衍。而赵四,哦不,现在应该是赵驷,则骑了马在一旁同行照顾。

 一行人晃晃悠悠来到了青城镇,镇上还是如同来的时候一样地热闹。

 而且由于如今春暖花开,汴河早就解冻通航,码头附近更是热闹了三分。

 几人还没靠近码头,却先见到了熟人,原来竟是李格非一家与陈师道一家,还有最近较少见面的李禠与李祥兄弟俩。

 原来他们知道今天秦刚一行的行程计划后,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在青城镇的汴河码头处再次送行。只是没想到提前在这里遇见,见送行的对象与目的一样,也就合在一处了。

 虽说李家兄弟属于新党阵营,但李祥也算是国史编修院的同事,李禠又是不涉及政治关系的衙内小哥,大家都是为了给秦刚与秦观送行,同时以到了京城郊外,也就没了那么多的顾忌。

 从码头再外向的古道侧方,有一座供行人送行的石亭,他们早就安排人把那里圈起了一块地方,又从镇上买了一些茶水点心,一同在那里坐下。

 李格非家的王氏与陈师道家的郭氏,已经拉了戚老夫人与朝华在一起说着话,毕竟大家在京城里也相处了几年,女人家的来往也挺频繁,一朝说要从此分别,俱是不舍。那次饯行宴没有女眷参加,两家的女人都在提醒丈夫,说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来再见一面。

 秦刚突然发现,一起来的孩子中间多了一张陌生的面孔,年纪是几个孩子里最大的,身材虽然还没长开,但眉目间却十分清秀,他连忙转头看看李迒,只见他默契地点点头,于是心下有了数,对着这个大男孩招了招手。

 男孩立即过来毕恭毕敬地给他行了个礼道:“明诚见过十八叔。”

 “你今天跟过来干什么?”秦刚虽然不想欺负一个孩子,但还是忍不住问他。

 “明诚常听清娘讲过十八叔,甚为钦佩,早就想来拜见,一直不得机会。然后,”年轻的赵明诚咬了咬嘴唇,“虽然古语云:子不言父之过,但是明诚家大人的确做错了事,明诚不能代父道歉,但却很想代表自己向各位叔伯磕头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