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170章 明月几时有

赵佶留秦刚是有他的目的的。

 他自幼就喜欢丹青诗词,尤其喜欢与他的姑父小王驸马来往,于是时常可以在他那里看到秦观的诗词作品。同时,王诜对秦观的才华也甚为推崇。

 后来曾在苏轼身边做过事的高俅到其身边伴玩,赵佶偶尔问起:这苏门弟子众多,俱是才华横溢之士,那么苏轼究竟最为推崇哪个弟子呢?

 按赵佶自己原先的估计,大约应该会是黄庭坚。谁知道高俅努力思考了一番,告诉他的名字竟然会是秦观。

 只是,秦观很快就被贬出京城去了。之后便陆续闻听他出京后便与自己的弟子秦刚一起,这个秦刚,先有永城大捷,之后又有处州大捷,竟然是一个文武双全之士。

 不过,因为他是在宗室内部,更是听到了一些不得外宣的消息,这两场大捷都还是秦观的亲手指挥,只是朝廷正在全力打击旧党人士,不想给秦观复官的机会,所以才转到了他的弟子秦刚的身上。而正是因为如此,这秦观与秦刚一对师徒,更是引起了赵佶的浓厚兴趣。

 而这次,正好巧遇这秦观的弟子秦刚,于是便立即有了先结识一下的意思。

 当然,这间屋子里的人,也只有高俅明白自家这位小王爷的心思。于是,借着上前添酒的机会,顺口对秦刚问道:“这次未见秦大官人回京,不知他在处州那里的是否还能住得惯?”

 秦刚赶紧谢过道:“恩师还算安逸,此时被夺了职,也正好没有案牍劳形。处州虽然物产贫乏,但却少不了许多山水风情,所以闲居时间很多,也因此而作了不少的好诗词。”

 高俅开了一个好头,赵佶便顺势提及了他所看到的一首秦观新作七绝《题法海平阇黎》,这是秦观在府南囿山的法海寺所作,诗句曰:

 寒食山州百鸟喧,春风花雨暗川原。

 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

 “京人独爱少游之词,我却独爱读其诗。”赵佶认真地说道,“常人之诗多记事写景,而少游之诗,事后有思,景中有情。所以,这首法海寺的绝句,写得让人非常地想往,只是不知道,这首诗中的愁绪与禅意又会因何处而起?”

 “宣少爷的好眼力。”秦刚先赞赏了一句,才继续说道:“此诗作于今年的寒食节,而在此之前十天,乃是山贼围城之日。之后处州南城门外便有了一场生死血战,恩师虽为保城安全,全力部署,但城下大战,终究还是血染川原,‘春风花雨’之下,难免不会有诸多的冤魂辞世。而所谓‘弥陀七万言’,则是恩师仁心宅厚,愿以佛门之慈悲,超度亡魂,以慰平生。”

 的确,许多对于诗歌的体会与评价,一旦离开了这首诗创时的真实背景之事,或许读出的意味就完全两样了。

 而秦刚之所以如此详细地介绍,是他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无论将来怎样地不堪,但他毕竟都会极大概率地会成为下一任的天子。

 秦观是在赵煦手里贬到地方去的,正常情况下,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帝王,即使是对于自己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追悔之意时,也不太会在自己任上进行纠正。似乎这个关系到帝王的面子问题,又或者从权术的角度,留给自己的继任者去纠正才是最好的处理手法。

 历史上的秦观,恰恰还是要等到了在赵佶登基后,才得到了被从岭南召回中原的机会。只是可惜,在此之前,由于过于荒凉与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与磨难,终于透支了他脆弱的生命力,从而遗憾地倒在了回家的半路上。

 其实,历史常常有种种的假设,有人在想,如果他被召回的时间再早一点呢?如果他能得到善待的条件再好一点呢?

 所以,眼下秦刚对此事所期望进行的一些改变,无非只是尽可能地改善老师在贬谪时期的生活条件,以确保他的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对于眼下的政局变动、朝廷看法,实在是能做的事情不多。

 而眼前的机会却给了他一个全新的思路,假如能够在赵佶的心目中先行建起对于秦观的良好印象,至少这位既风雅又昏庸的帝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还算得上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那么是不是会对多年以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产生一点点的向前的推动效果呢?

 秦刚一边计算着这件事的可能性,一边在与赵佶进行着谨慎微妙的对话。

 对于此刻身旁的盼兮,他自然是一百个放心。她原本就比较胆小,对于秦观也是从头到脚的尊敬,自然既不会随便开口插话,也不会乱说话。

 他唯有比较担心的,就是一向恃才自傲、甚至对于秦观的诗词微有看法的李清照,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添乱。

 所以,他也不时地也给这个小丫头递去了几个眼色。

 好在,李清照虽然不是很理解秦刚的目的,但多少还是看明白了他不希望自己就此事插口的意思。她少有地嘟了嘟嘴,虽然心里极不满意,但还算是给了秦刚的面子,在他们讨论秦观作品的过程中,并没有开口说些什么。

 只有等到之后,话题开始慢慢聊到了古董字画之时,她才毫不客气地把今天看过的几家店及它们店里的东西都损了个遍,直言这个潘楼街上的东西实在是言过于名、名大于实。

 赵佶初听有点不服气,就让高俅把他今天在其它店里挑出的好东西让李清照看看。

 东西拿了过来,一件件地摊放在桌上后,李清照便非常仔细地认真看了起,很难得地,在看的过程中非常地缓慢。

 在连续肯定了几件真货之后,她还是毫不客气地从中指出了两件伪造水平非常不错的东西:

 “难得做得这么逼真,伪造者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你看这里,还有这里。”虽然口头上在赞美与肯定对方的手法,但是同时也算是非常自得地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伪造得如此精细,依旧还是没有逃得脱自己的眼光。

 在李清照细细地讲解与明确指点下,赵佶才注意到了这些破绽的存在。

 这下之后,赵佶才彻底服气了,并心悦诚服地说道:“改日还得要向李小娘子多多请教。”

 这时,潘楼的管事很小心的前来敲门,说是抱月楼的头牌李湘月求见。

 李湘月?秦刚再一瞧李清照那副“果然如此”的神情,立刻就想起了去年青城码头送别的那件事,这李湘月居然现在已经成为头牌了吗?

 不过今天是否同意,这还是得要看赵佶的态度。

 赵佶倒是微微一笑道:“湘月姑娘今天倒是在潘楼啊,请她过来一坐吧!”

 一会儿,李湘月抱着一架古琴进来给几人见礼,先是见过“宣少爷”——看来这京城勾栏都也清楚熟悉他了,然后再见过了秦小官人,之后再给余下几人行礼。

 “奴奴去年自受了秦小官人所赠的《送别》一曲,也算是在京城唱出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今日听说宣少爷请了秦小官人在此,便冒昧前来打扰。实是奴奴心中欢喜,想过来给几位唱唱小曲,以助酒兴。”

 “湘月姑娘这一提,我倒是想起徐之所作的《送别》一曲,果然是意境深远、婉转深情、动人心弦,不输尊师之风采啊!”赵佶也是兴致勃勃地说道。

 李湘月抿嘴一笑,脆生生地说道:“今日难得宣少爷有空,奴奴就给几位演奏一首《水调歌头之明月几时有》来助助兴。”

 这李湘月也是个人精,知道这次对象有秦刚,也有对苏轼颇有好感的宣少爷。这苏轼之人虽然已经被贬去了岒南,但他的作品却依旧传唱于京城的各处,依然在民间拥有着极多的拥趸。

 在得到了在座各人的首肯后,李湘月坐了下来,调试了几下琴弦,手指一抖,幽扬动听的琴弦中,便流淌出宋时的“水调歌头”曲调。

 这宋词的每一个词牌,都有着它固定的的曲调,所以时人会将作词也称为填词,意为将合适的词句填入固定的曲调,以便于可以在作好词后直接拿去演唱。

 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罢,古琴叮咚数声,奏出的余响环绕,众人皆感意犹未尽。秦刚看到赵佶也很有兴致,于是便对李湘月说:“那日只是听了琴音,今日再听李大家的歌喉,果然是京中一绝,这头牌乃是实至名归。不过,这首《明月几时有》,使用的只是寻常的‘水调歌头’曲调,此曲与苏大学士的词风相衬,总是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韵味,我这里倒是有一种新的曲调唱法,你可想学学?”

 不消说是李湘月的眼前一亮,就是李清照与赵佶,此时也都是多了几分期待。

 李湘月已经唤过跟班,备好纸笔以准备记谱。

 秦刚还是用他能把握得住的中低部声音开头,唱的自然是后世梁弘志谱曲、先后由邓丽君与王菲两代天后级歌手演绎的那个经典曲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李湘月的呼吸顿时一紧,手中动作却是不停,唰唰唰地按照她所辨识出来的音调将这样的旋律用记谱法记下。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样的曲调宛转动人,足以将这样的词意逐一延展开来。当然,更由于秦刚低沉的声调,有着别样的风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曲调由此开始,渐渐高亢婉转,令人如痴如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伤离何,此事古难全。”

 这里的曲调虽然与上阙似有重复,但又似乎有变化,一咏一叹之间道出了那种看尽人世真理的真实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