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175章 河口筑秦城

秦刚这边的事情比较顺利,大黄岛那里的进展更是出奇地顺畅。不仅船场交船提早了一个月,神居兵们也比计划中更快地恢复了在海上的作战能力,甚至还在赵驷的指挥下,他们还完美地复制了之前在湖里所能做到的接舷、跳帮等水上作战的技巧。

 令秦刚有点意外的惊喜是,在李峰大约得知了需要到大海之外开拓根据地的消息后,他竟然不像其他人那样地畏缩,而是找到他,主动提及想与舰队一同登岛,并由他来配合完成登岛后的各项建设支撑工作。

 同时,在他的影响下,处州格致院新招收的学生中,有三成左右的人都愿意与他同行。

 当然,这三成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李峰的出身相仿,都是家境贫寒,渴望通过自己的冒险与探索,改变家里未来的生活状况。

 于是,在经过完整细致的的分析评估之后,秦刚与赵驷决定,舰队出发时间,提早到三月初开始。

 旗舰便是第一艘完工的五千料大船,秦刚将它命名为“卫温号”,另外四艘三千料的海船紧随其后。

 这次的出行,除了所有的神居兵之外,赵驷还调用了少量习水性的绿曲兵。由于处州这里近一年多的经营,早就储备了足额的铁甲与龙泉新式刀枪武器,并给所有上船的弓手,都配上了足量的神臂弓。

 同时,跟随船队出行的,还有宫十二以及第一批成功招募而来的流民三百多户近千人。船上自然也装载了足够的首批口粮、种子、农具以及各种必要的开发建设物资。

 当然,黄小个也以秦大爷身边不能少了照料的人为由,而挤上了这艘大舰。

 在“卫温号”上,宫十二正在详细向秦刚汇报这次出发前的所有详细情况。因为之前就曾有过一定的积蓄,到目前为止,整个准备工作,也就花费了秦刚从神居水寨带来的二十万贯中的七成左右。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流求岛的开发与人员安置还未开始,此次出发的不过是区区千余人左右,巨大的花钱缺口还未出现。

 前往流求的安排,秦刚之前已经和宫十二讲过,对于这样的一项重任,他自然是欣喜不已。

 从铁壁山到处州、再到明州、再到这大海之上,宫十二非常庆幸自己能够遇上了秦刚,让他从一个根本看不到前途与未来的山匪,能够接手于这些看起来就令人激动不已的大事。他一直记得船场里所流传的秦刚所说的那句话:

 我们未来的征途方向,一定将是星辰大海!

 而他,终于能够成为前往这个令人激动的征途方向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卫温号载着所有的神居兵们从大黄岛出发,在出发之后,这座小岛的历史使命也就彻底完成,他们尽可能地清除了在岛上曾经留下的各种设施,估计只要经历过今年夏秋时节的几场飓风之后,再多的痕迹,也将不复存在。

 在明州外海的某处,卫温号等来了其它地方汇合而来的另三艘海船,那上面将是第一批前往流求岛进行开荒的流民。

 而汇聚之后的四艘船,组成了一支极其普通的船队,从外面来看,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之上,一点也不起眼。

 启程之后,船队就一直没有离开西侧的海岸线太远,相当于还在近海航行,大家都还比较定心。在终于看到了福建路福清县的“海上里岛”时,秦刚便下令,全队开始转向正东方向航行。

 很快,地平线慢慢消失在了身后。他们目前航行的海面,已经算是后世被称为台湾海峡的北端区域了,当然在目前的季节时,是不太会有较大的风浪。

 只是在之后持续航行的大半天里,船队的前后左右都是茫茫一片不可辨别的海面。

 虽说此时的宋人已经在海船上配备了指南针,可以分得清航行的精准方向。但是,出于对未知大海的恐惧,极少有人敢去尝试离开海岸线太远的航线,因为他们不敢判断,最终船只会航行到哪里?

 但是,因为“卫温号”上有一个虽然从没出过海、却在心中有着一幅世界地图的秦刚,他清晰且坚定地笃信,从福海县向正东方向航行,必然就会遇上流求岛的最北端基隆地区!

 这是一条绝对不会出错的航线。

 当然,眼下也没有人胆敢质疑他!

 又经过了一夜的慢速前进,当大多数的人还在感慨于初次看到海面上的日出奇观之时。突然就听到桅杆顶端上进行观测的水手欣喜地大叫道:“陆地!陆地!我看到了流求陆地了!”

 大家立刻涌到了船头,顺着水手指着的方向极力望去。

 虽然目前在船头的人,看到的依旧还只是在初升的太阳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海面,但是没过多久,赵驷就已经看见了秦刚曾经在纸上给他画出过的那个“尖尖头”,他喃喃地说道:“那就是秦先生所说的鸡笼山么?”

 秦刚微笑着站在船头,意气风发地下令:“全队靠近海岸线后,转向南方,沿岸航行,注意搜索河湾入海口!”

 听说了流求岛就在前方,船队里的所有人都开始放松了下来。

 此次招募而来的水手,原本在船队离开了他们熟悉的航线后就一直在心底里嘀咕,因为他们中间,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在在海的东边航行一天左右的海程后,会有一个大岛,而在此时,终于在看到了连绵不绝的海岸线之后开始真正地服气了。

 尤其是在秦刚的指挥下,整支船队向南行驶了一个多时辰之后,在经过了三四个过于窄小的入海河流之后,又如其所言那样,发现了一个非常开阔的内河入海口,更是对这个年轻的船长信服得五体投地。

 依照之前的安排,从“卫温号”上放下了四条快艇,赵驷坚持上了第一条,每条艇上配备了一支小队九个人的规模,率先进入了河口。

 前面的两艘负责察看两岸与前方河道的情况,后面的两艘还带着测量河道深浅的工具,为后面的船队进入而检查航道。

 船队在快艇的引导下,开始正式驶入内河,只见河道缓缓地开始收窄,两岸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并没有明显的人烟迹象。

 船行了两里左右,出现一个较大的拐弯拐向南方,秦刚目测这里开始基本不太会受到潮汐的影响,而且东侧出现一片非常大的空地,便下令船队下锚,前方的小艇开始登岸并进行警戒。

 在大黄岛的训练中,所有的神居兵都反复演练了在登陆时遭遇到敌人、甚至是袭击的情况下,如何快速设置防御线,并建立滩头阵地的战术战法。

 而这次,显然他们的运气非常好,在这里并没有遇到预想中的土着人,在小艇返回去接更多的兵士登陆时,第一批的突击队员已经开始谨慎地将防御线推进到了河岸向内数十丈远的空地边缘,并开始向树林内进行侦察搜寻了。

 第二批的神居兵上岸之后,带去了各种伐木工具,开始清除树林的边缘,尽可能地扩大河岸平地的面积,然后再使用砍下来的树木,在岸边为大船修建最简易的栈桥。

 秦刚所在的“卫温号”由于吃水深,依旧停在较中间的河道中,然后另外的四艘三千料的船只便分别贴在了它的身边,在探测清楚了河道水情之后,其中一艘尽可能地接近岸边后下锚,而栈桥则以此为标准向河中的这艘船延伸建造。

 这样子的话,几艘船之间再用跳板进行连接,最后通过最靠近岸边的那艘船,接上即将修建好的栈桥,以便于船上的货物搬卸,以及随行的流民上岸。

 这些流民,显然没有神居兵所经历过的适应性训练。虽然这一路之上的海上风浪并不大,但也有三四成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晕船反应,他们急需要登上平稳的陆地,尽快进行休息恢复。

 随着大多数人都上岸之后,河滩上靠近船只的地方已经十分拥挤了。

 宫十二带领着几个人正在指挥上岸的流民进行集合,睛身体感到不适的人原地休息,而另外感觉还可以的人,则开始指导他们划定不同的区域开始搭建临时的帐篷与简易棚屋。

 而神居兵则有条不紊地在外围开始挖壕沟、修建栅栏,迅速圈围起一个相对安全的营地。这将是他们在流求岛上的第一个根据点。

 秦刚与赵驷上岸后,看到了河岸偏北方向有一个较高的山头,于是带了几名卫兵,又叫上宫十二与顾大生,一起过去登上了顶部。

 几人站在山头最高处,发现这里果真是一个俯看四周的好地方,向西北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进来的那个河口,而从更加东南的方向看过去,是从更远的地方流过来的淡水河,流经这里的山脚,流向北方,再立即折向西,最终流入西边的大海。

 “明天就在这里建一座警戒岗楼。”秦刚指了指脚下,“岗楼四周还要修一座小型的哨所,安置一个小队在此实行警戒。这里就可以与营地里实现相互配合的立体戒备。”

 的确,这样一来,山脚下的那处营地算是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

 “你们过来看一下,这里的确是一个筑城的好地方。就在这个河岸,先把我们的港口与码头建起来。然后沿着港口向里面延伸,我们在东、南两个方向以河为界,以此山头为中心,划出一块边长为五里的区域为第一期的筑城区,然后再延伸两里为未来的发展区。这两块区域先不急于修建,只需要把四周的界碑范围打好。然后在这七里宽的界碑以外,就可以优先开垦农田,安置今后不断过来的流民与裁撤下来的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