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324章 重逢(第2页)

 “有客远方来,酌我一杯茗。

 我醉方不啜,强啜忽复醒。

 既凿浑沌氏,遂远华胥境。

 操戈逐儒生,举觞还酩酊。”

 众人皆笑言老师醉了,秦刚却是感慨至深:只有像苏轼这样的文学天才,举手投足间皆成锦绣文章。

 苏过讲:“大人在惠州时便下定决心,要于扬州《和陶饮酒》之后,续作《和陶‘归田园居’》,‘要当尽和其诗乃已’”!

 “啊?!”秦观却是率先惊叫起来,“五柳先生一生创作诗歌远超百首,老师要想对其一一步韵和唱,这又岂是一般人能够做完的?”

 “哈哈!”苏轼又是长饮一杯入口,大笑道,“吾已于去年完成,自谓不甚愧渊明!”

 秦刚更是敬佩地说道:“恳请师公赐稿,秦刚愿刻版刊印,以慰天下人仰慕苏公之才情。”

 “已寄……雷州……三丈处……”苏轼已醉,含糊不清地说着,意指他的书稿已经寄给了正在雷州的他弟弟苏辙那里。

 苏过见苏轼高兴,饮醉之后,巨鼾顿起,哑然失笑之际,又不禁喟然道:“大人好饮酒,然岛上少有酒水。且偶有酒之时,又无亲友尽兴。虽来此三年,却少有饮醉,今日大醉,实属难得开心,苏过在此谢过各位兄长!”

 秦刚见状,便由秦观等人在此侍候,他便带了护卫兵士,前去昌化军衙。

 说是昌化军衙,却只是五六间好不到哪里去的房子,好歹是用了一些砖石修建,一旁便是当初曾安排过苏轼父子居住过的官驿。

 因为秦刚到来,此时站在军衙门口迎接的包括代军使在内的三名官员与几名没有品级的吏员。尤其是看到几乎整个军镇都已被海船上下来的士兵所接管,更是对这位官威盛大的年轻巡阅使心生畏惧。

 “本使从港口过来,这一路破破烂烂的,很不成样子!”秦刚开口就是一番挑剔,搞得这帮官员心里七上八下,虽然心中有委屈,却也不敢顶嘴,只能低头认错。

 “秦龙制训斥得极是,只是广南西路已多年不曾有款项下拨,我们这昌化又穷,没什么人口,税收连养活官府都不够……”说话的代军使,本来是前任军使张中的军判,张中因为同情并照顾苏轼被贬走了,这种破地方除了贬官却是没人肯来,于是朝廷只能勉强指派了他来代任军使,另两人则是司户与巡检,三人的官职实际上都只有正九品。

 “昌化军这辈子都指望不了广南西路来关心。”秦刚重重哼了一声,“昌化地僻,但是靠近交趾、占城等地。本使却是看中了这里的港口,准备在这里建成转贸区,设个二级的市舶务。目前倒是缺三个主事的官员,都是八品的差遣,而且我会给发双俸,你们要是愿意来兼任的话,原先昌化军的职务也不用辞,加起来你们可以领三份俸禄!有愿意的吗?”

 昌化军的三名官员一下子都听傻了,这是苦尽甘来、时来运转了吗?顿时什么也不顾地跪地行大礼:“下官愿为龙制驱驰,万死不辞!”

 “啪!”秦刚给他们甩下了三份空白官告。

 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在大宋都算是“指射之地”,因为这些地方阻远险恶,极少有人愿意来就仕。所以朝廷就划定了包括它们及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与福建路、荆湖南路这一共八路,允许在这里的上官可以自行指派在选候任的官员。

 所以在离京前,秦刚去了吏部,又要了一些预填了限两广之地的七、八品官员告书,还预盖好了印,只需要他填上具体的姓名与符合品级的官职,就可以走马上任了。这样的方便,既不违背朝廷法度,还能交好于像秦刚这样的宠臣,吏部官员还贴心地多给了十几份。

 “谢龙制恩典,下官从今天起就是海事院的人!”

 “昌化之地,唯龙制马首是瞻!”

 “昌化愿为海事院之西南前哨!”

 ……

 第二天,秦刚又直接渡海去了对面的雷州,找到了正在那里贬为监司的张中,在与张中交谈并询问了他的想法之后,便丢给他一份空白官告说:“去广州吧,我给你一个海事院制置司的司马参军职务,虽然是正八品,但却是文职。而且我的东南水师将会在广州单设一支独立的舰队,全部交由你统管,如何?”

 张中大喜,因为他原先是个习武之人,一直有着征伐战场的梦想。只是命运使然,让他去了天涯海角为官,更因对苏轼的同意与照顾,现在被罢了官。原本以为就此会老死于雷州之地,却不想竟然还有能够再任的机会,而且秦刚让他去管理军队,但还贴心地给了文职,这等好事,岂能拒绝?于是欣然接受。

 秦刚接下来去苏辙一家的拜访比较简单。主要原因还在于苏辙的党派意识过于强烈,对于秦刚现在新旧不分的模糊状态还是有点不满意的。所以,秦刚过来,只与其谈诗谈文谈天气,之后又要走了苏轼的《和陶‘归田园居’》书稿,以带回明州刻版刊行。

 而之前来昌化的商船同时也会在雷州停靠一下,苏辙一家的生活也基本没有太大的担忧。

 秦刚回到昌化港之后,这里的戒严氛围已经松了许多,主要原因还是昌化军的官员已经完全投靠了秦刚。

 秦刚回到苏轼的住处之时,这里却新来了一个人,而且却吸引了秦观、张耒及陈师道三人一起聚在一起围观,过去一看,才知道他们围观的东西是一批色泽黝黑发亮的精品墨块,这些墨块正是这名叫做潘衡的墨工与苏轼合作的佳品。

 潘衡原是婺州的一名墨工,却是因为仰慕苏轼的大名,于今年四月不远万里渡海前来拜访,实为不易。

 苏轼见了他后大喜,便利用海南极佳的松木,造墨灶取松烟,由此得到上佳的烟煤,再通过潘衡的入胶手艺,于是制出了这么一批上好的墨块。

 秦刚此时看去,发现这苏轼的“知识产权”意识极高,这批墨块在入胶定型之前,都用模具刻制了“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印文,相当于独创出了一款品牌产品。

 “潘待诏,你有此制墨好手艺,苏学士有闻名天下的名气,这海南又有这般好的松木资源,不如由我投资在这里开个墨坊。而且我有海船,这好墨在南方卖不出价格,运到北边后,便可获利数倍之多,如何?”秦刚提议道。

 潘衡甚喜,他虽追星追到天涯海角,但是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还是得要考虑,如果还能顺便找到一个发财的机会,那么他的人生也就因此而圆满了,又有什么不答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