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365章 县城的布局

秦刚在与京城再次前来高邮宣旨的舍人闲聊时,对方倒是讲了一则关于侯蒙在之前被举荐的故事。

 当初他在知县任上,凡是涉及到百姓的诉讼案件,都会堂堂正正地拿到县衙上公开审理判决,所以,哪怕是受罚者都对结果不会另生怨意。

 河北西路转运使黄湜听说了他的名声后,好心准备推荐他,便召他到转运司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按理说,普通人一听能有这样的机会,还不立马跑去?

 结果,侯蒙却回复,自己正在任上,不得无故离开县境,因此婉拒。

 当然,这里自然会有一个背景原因,那就是前面说过的,县令是路转运使的下级,而知县并不是,的确是有权拒绝。不过,黄湜因此大怒,之后他正好要下去巡视各县的公务,在来到伯乡县时查阅当地的文书,便有心想要在里面寻找一些差错来治他的罪。但结果是,查了一天下来,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指责的地方。

 黄湜由此深知侯蒙之贤,就以宾客之礼相见并称:“真是朝廷的干吏啊!”之后,黄湜便成为了诸多推荐侯蒙的朝官中最坚定的一人。

 秦刚却是想起来,黄庭坚有一个五十七岁时科举考中进士的祖父也叫黄湜,所以还专门问了一下,知道只是同姓同名,年龄什么的都对不上,并不是一人。

 不过正是因为这么一聊起来,秦刚这才最终想起来,为何侯蒙在他的印象里会有点熟悉!

 在真正的历史上,献策招安宋江等人并用其去平息方腊之乱的人,正是这个侯蒙。他也是之后位居执政之位,并且始终与蔡京坚持斗争的诤臣之一。

 既然知道了这些情况,秦刚的决心也就下来了:推荐侯蒙吧!

 就在等候朝廷最终批复自己丁忧的这段时间里,秦刚与谈建对于接下来的自家事务,进行了一番细密的商议与安排:

 之前,秦刚南征北战,重要情报与信息传递,往往依赖于朝廷的驿站体系,实在要紧时,便就不惜成本地专人专递,一直却是忽略了自己的信息传递网建设。

 现在他在丁忧,朝廷资源无法再使用,自己的信息传递网则不得不要提上正式议程了。

 作为四海的大掌柜,谈建对外宣布回乡居住,并名正言顺地将四海的总部迁往高邮。

 其实,此时总体的交通与通讯手段都不佳,所谓的商业总部的功能并不太重要,具体业务与生意,大多还是依赖于各地机构具体自行掌控。而且,此时高邮所处的江淮地区,却是有着四通八过的水网交通便利,所以,除了高邮这个县城的规模小点以外,这总部从明州迁过来,问题也不是很大。

 正好趁这个机会,秦刚让谈建好好地梳理一下银行与商社底下专门用于通联与运输相关的所有资源。由于在大宋境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四海银行开设了不少的分行,四海商社更是到处都有分号,为了保证过去业务的开展,各自建起了不少专门传递账本货单的快运渠道、更有转运银钱与商货的商队仓库。一经梳理,就发现这里耗费颇多,而且不少地方的确存在着重叠、浪费的现象。

 在秦刚的提议下,这些资源可以从原先的银行与商户里单独拎出来,直接按地方分列,建立起一家专事于信息传递与小件寄送的速运行,并与大宗货物运输相区别。而其中有一条最核心的主干通道优先建设,也就是从高邮分别通往京城、扬州、明州的三条快速路线。

 谈建问及这家速运行的名字,秦刚随口说:“叫顺丰吧 !”

 不过,谈建却是依着这时的理解,直接听成了“顺风”,他便直接去找了名家书写好了行名,又手脚麻利地将金字招牌做好了,在拿给秦刚看的时候才发现,不过他愣了一下之后随即便道:“顺风也好,直白易懂!就它吧!”

 在明州的时候,黄友曾经向秦刚提过几次西北童子营的事情:

 这两年来,西北地区的局势与社会环境逐渐稳定,更是由于大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事基本平息,营子营已经两年没怎么新增收留过孤儿了,而最早的学员也渐渐长大,有些直接出去自食其力,而留下的一批,也没有了继续照顾培养新进营孩子的必要。黄友觉得这些老营的孩子们,读书与训练的底子都不错,如果还是留在西北,不管是就地解散、还是维持原状都太可惜。

 这件事原本说是在南征交趾后再来商量的,这次秦刚到了高邮,索性就通知西北那边,愿意来高邮的,就全部跟过来,因为高邮有一块特别适合安置他们的地方——神居水寨。原来的寨民们大多都去了流求,这里都空了下来。

 再由于顺风行的新成立,秦刚还需要从童子营里专门挑选一些素质较好的年长孩子,直接进入核心关键节点负责信息安全方面的管控,相对来说,这些孩子的忠诚度与责任心无须担心。而其它商务上的事则由谈建安排各地商社里分别派驻,这种结合,恰恰便成了这个时代最强大的物流速运的管理体系。

 这次秦刚从明州赶回高邮时,对于乘坐的车船印象极深。他当时就让谈建去联系船厂,进一步研制改进体积较小的几人乘坐的小型车船,只要漕运水网能够到达的地方,通过这种小型车船,能够达到这个时代最快的传递速度,外加上他又是大宋朝民间最不缺陆上快马的人。

 因此,新成立的顺丰行,它的送信小件运送速度足以超越正常的官驿,甚至都能媲美于急脚递,但它的收费却会由于大量聚合的业务,而将成本降到了比普通官驿还低的水平。

 在顺风行的组建过程中,秦刚让谈建放心,最初的所有建设成本,直接让四海银行与商行来投入,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有着这方面的需求。但是,一旦运行起来,只要优化其中的管理,合理拓展更多的业务,再加上能够有几次好的口碑打出去,这运量就能够上去,赢利赚钱也是肯定的。

 而在高邮的赵驷,身为女婿的探丧义务尽完,便带着秦刚的最后一次指令回到了明州:

 首先,赵驷作为目前海事院的最高职位的长官,同时更是因为他手握海事院最重要的兵权,由他暂时在过渡期内代表掌印决策。

 而东南海事院诸司部与他秦刚关系紧密的官员,无特别的原因与理由,不建议他们离任,希望他们各司其职,静候新任主官的到来。

 尤其禁止任何官吏以效忠秦刚为由,离任前往高邮。胡衍、李纲、黄友等人均表示遵从。

 而按朝廷法度,可以例外的是他的亲兵队。

 除了虎哥已经先行带去的一部分之外,剩余人员有一半则继续去高邮。在剩下的一半里,“进退有度”四名倭卫带了一些人去京城帮秦湛充实力度,再有的人则分别去流求、倭国与高丽等处,负责这些地方的沟通联络。

 到了四月,朝廷的正式诏令下达,正式批复秦刚辞任丁忧,而原监察御史侯蒙,权发遣东南海事院巡阅使。

 而这侯蒙倒也本分,只带了两名幕僚前来上任,并在第一时间召集众人见面时就声称,自己十分仰慕前任的秦龙制,又因对海事工作不太熟悉,所有原有岗位的官员他都不会随意任免及改变,也请大家一切遵照之前的规范与标准来做。而他本人,也承诺尽量做到“萧规曹随”,努力不去生出或制造麻烦。

 如此一来,东南海事院这头也就算是安定了下来。

 高邮,秦家庄,后山。

 这里是最早的水泥作坊所在,很快,后山这里并不太多的石灰石都被采完了,原料便基本依靠外地运输而来,所以就在码头附近重新修了新的水泥作坊,这里被闲置之后,后山也很快恢复的绿色,树林草地倒也显得非常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