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雄 作品

第2082章 历史映像(第2页)

 这些倒也不急。

 朱元璋亲自前来,最大目的已经达成,不管给了亚马逊雨林多少威慑,做与不做可是两码事。

 接下来,就是帮助朱棣在大明风华世界正统性盖章定论。

 叔侄内斗而已,自古以来还少了吗?

 皇帝这个宝座上,从来没有新鲜事,也从来都伴随着腥风血雨,无非是胜者为王而已,那朱允炆,更是垃圾一枚,哪怕没了也就没了。

 而自家这个‘谋逆’上位的四儿子,在历史记载之中,可是永乐大帝,哪怕朱元璋内心深处依旧有着众多不爽,还不得都忍着?

 城池之内,中心之所,宫殿所在,只留下祖孙四代,从朱元璋,到朱棣,从朱高炽到朱瞻基,四代倒也同堂了。

 朱元璋看向朱瞻基的目光却是复杂的,这个重孙按理来说真没有什么毛病。

 哪怕被后代皇朝戏称蛐蛐皇帝,不也是因为死前那些时日小小的放纵吗?

 是真可谓文武双全的,只可惜历史记载之中寿数少了点,选择的继承人太过于垃圾了一些。

 可这些说起来还真不怪人家,朱瞻基死的时候,朱祁镇还只是九岁孩童,他也没有真正教导过,怪得了他吗?

 可有些罪过,明明怪不得人家,却又必须安在人家头上才行,谁让朱瞻基是人家老爹了?

 几代积累,一人丧尽,使得大明帝国从此只能朝着谷底下滑,直至灭亡。

 这些事,和已经链接在诸天万界的朱元璋、朱棣、朱高炽以及朱瞻基似乎没有任何联系。

 可挂着他们名号呢,他们哪怕忽略,其他人会忽略吗?

 还不是同样拿着史书来对照他们?

 这些史书上对他们的记载,哪怕他们都没有做过,可也必须认了,因为记载的就是他们,历史上的他们。

 就好比如今综武世界的朱元璋,在他自己的大明帝国之中,已经不再如历史上那样对文臣武将们动不动就拿刀子劈砍,有些小事,他惩戒起来也算得上温和了。

 可他改变了又如何?

 其他诸天还不是拿着那些历史书籍记载的朱元璋按在他身上?

 哪怕他如今再慈祥,外人眼中,那也是杀星一个,平均每日要杀十五官以上的那个朱元璋。

 其他诸天的人不会去想综武世界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历史记载的那个朱元璋,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想要破灭可就难了。

 这些在朱元璋身上适用,在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身上同样适用。

 哪怕如今大明风华世界的朱瞻基根本对蛐蛐无感了。

 那些历史记载的、他们的过错,他们也必须扛起来,受着,被人吐槽着,也不可能去解释,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意义。

 对他们而言,那些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警示。

 也必须在未来改善之,比如朱瞻基如今对朱祁镇的教育,比如朱祁镇未来休想掌权之流,哪怕朱祁镇再也不是历史记载的那个朱祁镇了。

 名声这种东西,一旦没有了,就真的社会性死亡了。

 哪怕未来朱祁镇不再纨绔,可外人会相信吗?

 历史的风险已经告诉了他们,他们会相信吗?

 不要说外人,就是自己人,自家大明帝国的百姓,对朱祁镇的感官那也是唾弃的吧?

 百姓们可不会将自己的风险交给一个名声已经彻底丧失的君上,哪怕朱瞻基背书也无济于事。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呢?

 万一人家再来一次呢?

 史书上可记载着呢,谁知道人家是真改了还是假装的?

 当初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还不是老老实实的?各种答应朱元璋还不是满满的?

 可到了朱允炆掌权之后呢?还不是彻底推翻了他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切承诺?

 那可是君上,而非一个小小的臣子,是舵手,任何走向可都是掌握在你手中的,任何风险可都是致命的。

 没看到综武世界的朱允炆如今不都只能低调再低调吗?

 倘若不是老朱家骨头硬,这厮大概率已经将自己名字换掉了。

 这厮如今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可哪怕压力再大,还不得受着?

 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皇权,远离朝堂,挂着一个大明帝国郡王的身份,做着的却是寻常冒险者之事。

 是真的没有人愿意将信任交给朱允炆了,是任何人接触了,第一个想法依旧是这厮莫非还在假装?

 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了,想要再次建立几乎再不可能的。

 哪怕朱元璋明知道如今朱允炆和历史记载的不同了,还不是任由对方远离综武世界,远离大明帝国目光之内?

 同时,他们祖孙四代也是庆幸的,好歹看到了未来的历史,至少可以避免一些‘明显’的错误。

 至少他们的寿元再不负历史记载的那般,如今一个个都生龙活虎的。

 好歹可以向前看,好歹有了两个大明帝国世界,已经比其他皇朝好了太多太多。

 他们关起门来讨论的也是这些事。

 大殿之外,等待的人可不少,朱棣的其他两个儿子脸上郁闷连连,去也只能摇头。

 无论是朱棣家的老二还是老三,内心深处已经知道自己和那皇位宝座那也没有任何关系了。

 不是不想传承,而是没有任何必要传承了,似乎这样也不错。

 比如朱高煦,再也不需要担心自己未来被自家侄儿黄焖鸡了。

 他们之下,本该最担忧的姚广孝反而最为豁达,因为他所有的担忧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再次面见朱元璋之时,没有被拿来开刀,就意味着不会将屠刀再次举起。

 接下来也如他所料那样,阳谋来了,就好似双方都默契的戏剧,都知道对方是如何想的,也都知道更多的是演给外人看的,演给两个大明帝国文臣武将百姓们看的。

 但双方也都乐得演下去,比如姚广孝汗如雨下,朱棣各种求情,姚广孝感激涕零之类的。

 好似流程,却效果非凡。

 知道的,一开始就知道,也装作不知,不知道的,至始至终都不知道,却从中体悟到了朱元璋怒火,体悟到了朱棣的情谊,体悟到了姚广孝的‘心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