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七王之乱同时也唤起了许多人的野心。

 这个王爷扩张需要金银,需要兵马,需要粮草,而最终这些东西都落在了百姓的身上。

 仅是半年之间,大襄境内便有好些的地方百姓聚而声讨,但这些声讨其实并没有任何作用,人命如草芥,对这些上位者而言更是不值一提。

 你是在这些王爷这样敷衍的处理之下,遭受苦难的百姓逐渐有了反抗之心。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与其等死,不如拼上一把。

 于是各地境内大大小小便出现了叛乱与起义,这些力量大多数都来自于遭受压迫的贫苦百姓,他们揭竿而起,再度将混乱推入一个高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间出现了人人自危的情况。

 这比大景将亡之际还要乱的更多更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慌乱的便是那七位王爷,他们空有野心,从未去考虑过这些事情,有时候便开始大肆招募谋士,为其处理封地之事。

 所以说这样的叛乱大多数都被平息了下来,但最终所造成的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也为自己的愚蠢付出的代价。

 然而这反倒让上京城中的百官松了一口气。

 能多拖一日便就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再者说他们秉承的大义,以缴匪平叛之名头发兵,更是符合天数道义,只需稍待时日,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而来,到时候叛乱便不足为惧。

 那这也只是在齐心一致的情况下。

 可如今的问题是朝堂之上也不安宁,结为皇子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将这朝他弄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有的官员是是看不到愤然离去,朝堂也失了人心。

 只因一张诏书……

 天下便无一人好过。

 .

 .

 岁月辗转。

 天下间的乱事愈演愈烈,各地争斗不断,为了扩充也是为了皇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的七位王爷如今只剩下了四位。

 这是三年时间里大大小小发生了二三十场大战役,无一例外的就是死伤惨重,每有一场大仗打完,便会有数不清的尸首被堆在墓园之中,有些甚至连尸首都没有埋葬之地。

 这是一种悲哀,但却又无可奈何。

 死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而那三位王爷也是在这段过程中失利,从而覆灭的。

 由此而来,天下分为了五方阵营。

 晋王、魏王、康王、雁王、大襄朝堂。

 晋王兵马雄厚,先灭萧王,后收复其残党封地,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魏王得谋士相助,重于民生社稷,得民心享人和故而兴盛。

 康王早年本就为武将,屡获战功,不管到哪里都得人尊敬,故而引人追随,精兵老将多入其囊中,更是在兵法方面有高人相助,屡次得胜奠定了其威名。

 雁王坐镇南域之地,地势偏远,但却有山势相助,虽然在兵力之上比不过其他三位王爷,也无厉害的谋士相助,但却通过地理的优势守住了封地。

 而大襄朝堂,则是以大义为名,得天下所证,兵力肯定要远远高于这四位王爷,但却又没高出来太多,这也致使出现了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