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1009章 师叔,你不觉得不对么?(第2页)

 于是我们的督掏官唐英,就弄出了这种瓶子,这也为后面的转心瓶开了一个基础。不得不说,唐英还是非常厉害的,这瓶子与前期烧制青花时候,追求明代永宣两朝气度不同,转向细腻、绵密的画风,彩瓷与颜色釉也有同样趋势,而保有一种摹古的敬意之作。

 这种粉青釉的镂空套瓶,其存世数量相当稀少,除了故宫收藏一件同样的瓷瓶以外,外面流传有序的,就是拍卖行上有记录的这一只。

 后世自己见过的那件粉青釉镂空套瓶,来源清晰,传承有序,至今自己清晰记得,最早由一位老毛子所藏,后由其家族递藏,之后于1984年在扭腰苏富比上拍,之后被张宗宪先生收入麾下,后由海对面鸿禧美术馆收藏,于2005年在港城苏富比上拍,之后就是2019年宝利拍卖会,被一位港城人拍走。

 “84年,现在是94年,”陈阳看着手里的瓶子,皱着眉头心里琢磨着,“按照道理来说,这瓶子现在应该在海对面呀,难道说,真的又出现一只?”

 “那如果是这样,也就是说,后世时候二道河子这里一直没被人发现?”

 陈阳正琢磨着,旁边的劳衫看陈阳看的出神了,在陈阳眼前晃晃手,“陈老板,你咋的了?”

 这时陈阳才缓过神来,冲劳衫笑了一下,表示没事,自己在想这件粉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的工艺,心中不由有些佩服而已。

 “陈老板,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劳衫很显然没想明白。

 陈阳冲着劳衫微微一笑,将瓶子放到地上,示意他拿起来好好看看,“这叫套瓶,可它的烧制难度,不仅仅在套上!”

 就这这么大一只瓶子

 陈阳说完,两人对视着坏笑了一下,男人的乐趣,就是这么简单!

 这瓶子最主要的难点不在于怎么套上,而在于六方。这种套瓶早在南宋时期官窑就已经烧制,瓶体内有中空立柱与瓶颈相接,以防烧制时出现剧烈变形。元代时期龙泉窑也烧造同类器物,瓶内立柱已不再设置,可见烧造技术完全娴熟,清宫曾藏有元代龙泉窑镂空胆瓶,可这些都是圆瓶而非眼前这种六方瓶。

 “这瓶子,需要先制作里面的青花,制作完毕后再制作外面的六方瓶。”陈阳指着瓶子,跟劳衫解释了起来。

 六方形而非传统的圆形,所以不能一次拉坯,要分六次制作,说简单点,就是先把内瓶做出来,之后分别制作六个大小一样的泥片,在上面精心雕刻、拼接,之后入炉烧制;烧制完成之后,拿出来上釉,再一次入炉烧制。

 “啥?”劳衫听完之后,微微有些吃惊,“这么麻烦?这么来回入炉,里面的青花怎么办?万一把里面的瓶子烧炸了呢?”

 陈阳呵呵一笑,这就要考验陶工的功夫了,技术不过关,也不会为皇上烧制物件了。而且这种单色釉的瓶子,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粉彩套瓶!”

 粉彩的特点是每上一种颜色就要烧制一遍,烧制的同时还要保证六面镂空花纹不损。施釉上粉青、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青花等,高超技艺无所不用其极, 需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烧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所以,要是粉彩套瓶话,成品率很低,大约烧制十个才能有一个合格。”陈阳微微噘了一下嘴,“而且,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就是转心瓶,跟这个瓶子差不多,但是可以转动,就如同走马灯一样。”

 转心瓶的烧制难度非常难,据《乾隆记事文件》中记载: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皇帝传旨,命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烧造斗龙舟打(角力)斗人旋转瓶一件”,而唐英烧成的时间却是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

 做一件转心瓶需费时十八个月,将近一年半时间,其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可想而知。唐英去世后终因制作难度大而停烧,光绪朝虽有仿制,但却远远无法企及乾隆朝的水平,所以转心瓶自唐英之后,几乎成为绝响。

 “哇塞,”劳衫不由感叹了一下,“做一个瓶子需要十八个月,我的老天!”说完之后,劳衫看看手里的瓶子,表示自己终于理解大清为什么亡了,就tm这么劳民伤财,有多少家底也不够败的呀!

 陈阳示意劳衫自己看着,这些都是好东西,以他现在的眼力,就只能多看真物件,好东西,等他的眼力提起来

,等好东西、真物件看多了,就算拿一件他不认识的古董,放在他眼前他都真到真假了!

 说完之后,陈阳走到了宋青云身边,四处看了一眼,随口向宋青云问道,“师叔,你看啥呢?”

 “乾隆爷的一幅字,你都看完了?”宋青云头都没抬,向陈阳问了一句。

 陈阳碰了碰宋青云,之后小声向他说道,“师叔,你感觉有没有问题?”

 “有问题?”宋青云回头看了一眼陈阳,看到陈阳都要趴自己身上了,还以为他也在看字,又低头看了一遍,“有什么问题?”

 “挺拔之姿,用笔圆转流畅,楷书多带行书笔意,行书则夹杂草书,点画圆润,一点都不干干巴巴,麻麻赖赖的,但是缺少变化,用笔技巧高超,严谨工整,笔画的来龙去脉交代的一丝不苟,呈现出端庄典雅的特色,这不是乾隆字的特点么?”

 陈阳白了宋青云一眼,“我没说你这幅字,我说的是这些物件!”

 “你就没有感觉?怎么都是大清的呢?”

 咦?宋青云听完陈阳说的,眼睛一愣,转头看了一眼陈阳,随后将字收了起来,微微眯起了眼睛,“陈阳说的有道理呀,为啥大部分都是清代的物件呢?而且貌似乾隆年的还居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