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袁平的请求(第2页)

 专家组经过勘察后一致认为并明确,实验品种田间表现良好,穗大粒多,水稻田间长势良好,无病虫害,且分蘖力强。

 神农二号具有节水抗旱能力强、生育期短、抗逆性、适应性好、米质优良等特点。稻茎秆粗壮,抗倒分孽力中等,适合种植,耐旱性较强,可采用旱种旱管种植方式,如遇连续高温干旱气候,仍需适当浇水;根系比较发达,吸水吸肥能力较强,栽培过程中可适当减少肥料用量,忌后期施用过多,以防倒伏,全生育期132天,引种试验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

 袁平手里拿着一株水稻,轻轻抚摸着,比对待自己的儿子还要认真,眼里有着圣洁的光芒。他转过身来,发现是刘瑞后,本想泡杯茶来招待一下,没想到这间屋子他为了保证育种的全方位生态,连开水都没有。

 刘瑞看着这位年少有为的农学家,开了个小玩笑。

 “我怎么敢让当代农圣给我倒水,那帮还在地里忙活的农民兄弟估计要把我生吞活剥了。”

 袁平连忙摆摆手,“您可是未来安徽的父母官,他们恭维你还来不及呢,连我也不能免俗。”

 “哦?”

 刘瑞疑惑地看着袁平,随即就恍然大悟。

 “你是不是又要上马大项目了?担心农科所的拨款不够?”

 袁平腼腆的点了点头,毕竟农科所一年经费就那么多,除了他的水稻项目组,还有李振生、金杉宝的小麦项目,彭可明跟化工院合作开展的新一代农业化学产品项目,蚕丝组的孙奔忠,水果学科的张文才,遗传学的包文奎,现代林业的梁溪、郑万军,土地改良的李连节、候光炅,棉业的冯泽方、胡静良,这些人全是一代大家,研究的进度丝毫不比自己差,甚至与自己的实验还有不少都是取经自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中。

 就算是在水稻组里,自己的老师丁颖还在攻关更艰难的亩产1000公斤大关。和这些同样勤奋的同行比起来,他能够成功离不开那一丝丝运气。

 “刘校长,我只是想要试着攻克一下水稻杂交的难题,我认为这个项目的前景十分光明,根据估算,第一代杂交水稻亩产在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达到600公斤,在实验情况下,到第二代应该可以达到1000公斤级,第三代根据理论上来说可以达到1500公斤级甚至更高!”

 “哦?这么高的产量,米质会下降吗?”

 “会有一点,但总体上比什么印度香米好吃的多。”

 “时间有预期吗?”

 “这个项目的前提是找到雄性不育稻,如果找到了话,应该可以在5年左右完成初代育种,但之后的优中选优应该还要30年打底。如果没有找到,我就去老师那里的杂交水稻工程组里帮忙,他的中山一号和千粒穗也能极大提高我们的亩产了。但我一定会等到的!”

 刘瑞眼神复杂的看着眼前浑身沾满泥土的袁平,脱下自己的大衣,披在他的身上。

 “气象台那边说今年可能有倒春寒,你可是咱们这数得上的水稻大家,能和老师丁颖与师兄黄耀祥相提并论的人,可不能冻坏了。你的项目我批了,走专款,不会占用所里的经费。那什么雄性不育稻,你把特征描述下来,我让人去省内外去找,就算是北西伯利亚和南琼州我也会给你找到的。

 但是现在你有两个任务。”

 袁平听到任务后就立马严肃起来,毕竟肯定是什么重要项目要让自己去推广。

 “第一,我要你把这段时间的研发整理一下,随后开个旱作稻培训会,这些技术员在完成培训后会立马前往淮北铺开神农二号的种植,争取来年完成产量提高。”

 “第二嘛,强制你休假一月。”

 “啊,休假?”袁平以为自己还会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没想到这次连工作都没了。

 “校长,我没什么干的不好的地方吧?”

 “你想哪去了!这么长时间不回家,嫂子上次见到我还在抱怨说你孩子估计都不认识你了。这是两张刚建好的公园门票,到时候带去玩玩,免得到时候娃娃上学时写《我的父亲》没东西写!”

 “还有,你这小研究所要翻修一下,毕竟秉忠先生他们的家畜改良又成功了,那大白猪,头一低一拱就把篱笆拱倒了。要是以后拱倒了你的篱笆,吃了你的稻子,到时候你就和那帮天天劁猪的人打嘴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