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真?陆地行舟

从整体上来说,江西最好的破局点还是周济民所在的北边。

 毕竟这里靠近自自家大本营,能够较为轻易的接收到运来的物资。

 这一点在饶州府和九江府,南康府等地相继被他们占领之后显得格外的突出。

 大量的武器弹药被运送到了袁文才和王佐手上,让他们的部队鸟枪换炮。

 原先很多人还在用着大刀长矛和梭镖弓箭,武器换代太快,以至于直接跳过了老式火枪,进入到了自动化的热兵器时代。

 搞得好多士兵拿着新式枪械却不会用。

 第一次见到连发的机关枪时,他们还想把这个机枪拆开,看看里面是不是坐着两个小人一发发的上弹。

 而许许多多刚从政治干部学校毕业过来的政治委员开始对他们手下鱼龙混杂的起义军展开思想甄别和思想动员。

 不过说实话,这些政治委员并没有清除出来太多的腐败分子。

 毕竟这支起义军才刚刚诞生不久,袁文才和王佐在这一个月内名声又是极其的响亮,许多人是听见他们绿林好汉的名字之后就决定加入,纯纯的个人威望。

 不过要想把这支个人的军队转化成人民党政权组织下的军队,恐怕还需要花点功夫。

 除了方便运输之外,这里更是整个江西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人口稠密,就意味着土地兼并严重,即便是这种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适宜开垦的土地不要太多,但依旧满足不了那些人的胃口。

 虽说是鱼米之乡,可寻常人等连米都吃不上,只能以杂麦饭,杂菜饭,南瓜饭之类的混饱肚子。

 遇上灾荒之年,便是大范围的灾民流动。

 也难怪许多人听闻起义军中一天能吃三顿干饭,还有足够的肉菜、油和盐可以吃之后,丝毫没有犹豫就加入了这可能会掉头的买卖。

 每次一打遭遇战,这些人都是冲在最前面的。

 在委员会激烈的讨论形成决议之后,最先动起来的不是陆军,而是严夏的海军。

 萨镇冰主张还是走传统的炮舰流,也就是抽调现在长江舰队的千吨级炮舰进入鄱阳湖,靠近湖岸,将他们的小船一扫而空,这是最保险的方法。

 而邓元昌在亲眼目睹了海军航空兵在长江沿岸的训练之后,主张不用大费周章调取舰队进入鄱阳湖。

 那里毕竟是湖泊流域,水面施展不开,不如在九江地区修筑前进基地,让海军航空兵拿这些小船练练手。

 他们装备的雷电强击机可是十分擅长对这些运动缓慢的目标实行打击。

 而周齐则是认为总督的想法并不是异想天开,从陆路运输军舰进入封闭海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

 那位年轻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正是将奥斯曼的舰队从路上用奴隶、牲畜、滚木,一点一点的绕过加拉塔之后,才让他的舰队进入了金角湾,彻底摧毁了君士坦丁堡的抵抗。

 在那个纯靠人力和木制机械的古代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觉得现在凭借着铁路与钢铁机械的力量,让舰船上岸游击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

 根据他在铁路局的打听,100吨级的护卫艇根本就不是铁路能够运载的上限。

 在海军的计划之中,未来的400吨级近岸潜艇也能够在沿海的铁路上来回运输,从而占据最有利于发射鱼雷的正位。

 面对着详实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这两位海军老将最后在新生代的海军小将面前认可了他的决定。

 既然作战方案确定好了,那么接下来便是出征舰队的选择。

 由于对面也不是什么好装备,基本上就是武装的渔船,加上一些老式小炮,或者说就是原先在长江江段上巡逻的铁皮船。

 有的甚至干脆就是人家用来运货的木制帆船。

 在经过再三挑选之后,他们最终决定抽调装甲炮艇和高速护卫艇进入鄱阳湖封闭水域。

 装甲炮艇能够利用自身的装甲使得对面射来的火力无效化。

 他们早就打听好了,对面的舰队里面只有高爆榴弹,根本就没有能够击穿装甲的穿甲弹。

 而在装甲炮艇吸引了敌方舰队的大部分火力之后,100吨级高速护卫艇能够利用自身的高航速,抢占有利阵位,撕开对面防护薄弱的武装渔船和改装商船。

 这些防御力低下的木质或铁皮木质船只在面对具有高射速的小口径炮面前毫无抵抗之力。

 为了确保自己的结论没有问题,他们甚至还真的购买了两艘渔船分别模拟了对面的舰船特征,展开了实弹射击。

 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并没有错误,可能高速护卫艇到时候的烦恼就是如何从战友的手中抢下更多的肉,以及如何在湖面上打捞对面的落水船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