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4418841 作品

第73章 要想富先扫盲

吴影领着一队马车而来,看清朱雄英一行,急忙见礼.

 汤和笑道:“这大街上碰到你还真不敢认,锦衣卫指挥使吴影大人竟然晒成了黑煤球。”

 邓俞也笑:“哎呀,吴同知,你这是拉盐来了?”

 吴影急忙见礼,看到两位大帅头都快磕到地上了。

 笑道:“给百姓分盐,反正也吃不完,仓库都堆不下了。”

 邓俞头皮都是麻的,分盐?那就是不要钱。

 大明的盐什么时候不要钱了?

 看看朱雄英又不像是开玩笑,不禁怀疑自己的耳朵。

 你们这样搞,朱元璋知道吗?

 道同笑:“先拉到公社,然后按人头分,都要签字画押的,不会写名字的可就惨了。”

 公社是朱元璋以前就在全国推行的文书机构,相当于县下机构,只不过被地主老财,粮长给玩坏了。

 现在都让朱亮祖抓的抓,杀的杀,弄没了。

 朱雄英安排乡长随便打扫一下,搬张桌子就可以开张。

 方孝孺问。

 道同这才说:“这是世子殿下的点子,殿下为了给广州百姓扫盲,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分地不会写字,写自己名字的都去干劳役。

 这又想出一招,公社文书处分盐,不会写名字的根本没有,需要花钱买。

 现在广州老百姓都疯了,对着墙上大字报眼珠子都瞪红了,因为整个村也翻不出来一本书。

 老百姓想读书,真的很难,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真没有书,没有人教,上不起学。

 于是,朱雄英的扫盲读物,小学语文,数学应运而生。

 拼音字母,唐诗宋词,秦始皇九九乘法表,整个广州都在背。

 里长组织村民在公社旁搭个草棚子,每天晚上教他们读书写字。

 其实有时候里长也不认识,第二天去找乡长,乡长不认识,去卫所找文书官。

 如果看到一个苍冉老翁跟着一个年轻人屁股后面,弯腰作揖的不要奇怪,那不是老翁受了欺负,八成是在背书,一步一点头。

 朱雄英觉得还不够,于是让熊大把歌曲“男儿当自强”和“三字经”传了下去。

 男儿当自强是人都能哼两句,三字经那是背的惨不忍睹。

 歌曲意思都懂,朗朗上口,但是三字经真不懂,比如随便来一句。

 五子者,有旬杨,文中子,及老庄。

 指的是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哪个老百姓认识他们?

 不背还不行,听世子爷朱雄英说,以后朝廷发福利要考,不会背的没有。

 卫所文书官那里耕牛发了,种子发了,铁犁也发了,现在发盐,谁知道以后发什么?

 万一将来发女人,你说因为不认识三字经,到时候亏不亏?

 这种刺激性硬消费,朱雄英一直在做。

 比如上午发个指甲刀,下午发个剪刀,又或者明天准备一个碗。

 反正大力出奇迹,只要有煤,无物不可烧。

 打造广州出海口,不是说说而已。

 邓俞和汤和不知道,光急着赶路了,方孝孺那是门清,一路上所见所闻早就颠覆了认知。

 这个广州府布政司不好当。

 朱雄英给方孝孺布置三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找种田经验丰富的老农,种植能手成立农业学校,编成通俗易懂的教材,下放乡里。

 方孝孺想想都头大,这事不是自己在做,朱皇帝也在做,拿来直接用就可以。

 况且朱元璋对所有的科技管理的非常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