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4418841 作品

第124章 大明生民

顿时汤和,邓俞,郭英,徐达四位大帅不和的消息满天飞,第二天就招到御史弹劾,四人闭门不出,放出话道:“朝闻夕死,世子教的。”

 然后第三天,御史顶个熊猫眼上朝,问之,雪天路滑,摔的。

 这些事朱雄英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宋濂。

 这些大帅也是守口如瓶,绝口不提,并且因为去努尔干都司争得面红耳赤,真是都不放心啊,都想亲手造出大船,第一个去自己封国看看。

 真相?

 知道真相的往往就那么几个人,剩下的亿万百姓,只是大明巨轮上的一粒尘埃,不管愿不愿意,都随风而去。

 朱元璋看着宋濂觉得很满意,也由不得宋濂不上道,刀子在朱元璋手里,要么妥协,要么死。

 其实朱元璋不愿意如此,君臣和睦不好吗?

 傻子都知道的事,为什么朱元璋还要去做?

 看看高位之上,朱皇帝布满血丝的眼睛就知道了。

 并非熬夜批阅奏疏累的,而是哭红了眼睛。

 是因为朱元璋看到兵部递上来的奏疏,是乡长,里长统计田产人数的奏疏,全国人口统计六千多万。

 朱元璋看到这个数字,眼泪哗啦啦的就下来了。

 明朝开国,人口也就四千多万,洪武十二年统计五千万,今年,六千万。

 为什么一年多了一千多万人?

 那是因为人口并没有增长,而是有人隐没了人口。

 这些都是黑户。

 自诩治国还不错的朱元璋,父子两个累死累活,没日没夜,兢兢业业的不敢懈怠的两个人,只为百姓有口饭吃的皇帝和太子,万万没想到大明还有一千万人,被官绅,士族,豪绅隐没。

 一千万人口啊!全给他们做牛做马了,他们只认官绅豪强,哪里知道大明还有一个朱元璋?

 朱元璋哭了,一半是气的,一半是高兴的。

 气的不用说,高兴的是,大明真的缓过一口气,人口增长说明百姓有饭吃,不管给谁干活,总能活下去。

 不像自己的爹娘,悻悻苦苦一年,最后拿不出来半碗粥,活活饿死。

 从墙缝隙里抠出十三粒稻种,朱元璋才得以活命。

 原来朱雄英信里说,朱元璋是不信的,现在数据摆在眼前,朱元璋不得不相信,还有没有分地的百姓呢?比如那些离金陵远的,和朝廷对抗的?

 那些变异的土司,还有他们手下的奴隶。

 兔子开国的时候,甘肃还有奴隶。

 更不要说现在的大明。

 要是他们交出土地,又会多出多少百姓?

 七千万,八千万?

 朱元璋不敢想,但是他迫切的想要知道!

 朱元璋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恨死了那些官绅士族,同样更坚定了朱元璋要把变法进行到底的决心,哪怕和全天下的官绅,士族为敌,在所不惜。

 大不了,拿起碗,再反一次,这次朱元璋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还就不相信收拾不了这些官绅士族。

 砍!就挑大的砍,孔家,文人之圣地,屹立一千多年之官绅士族。

 朱元璋根本就不担心,在朱元璋心里,他们就是墙头草,大宋对其好吧,宋灭舔元,元庭对其好吧,元灭舔大明。

 从秦舔到明。

 呵呵!毫无骨气,毫无文人风骨。

 朱元璋对兵部吴琳很满意,笑呵呵道:“吴爱卿,努尔干都司的粮草准备的怎么样?可不能让大军饿肚子,库页岛港也要加紧筹备,一开冻,就要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