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第2页)

 

    李长安在心里翻了个白眼,要是武惠妃知道把她逼死的男人现在又在这装出一副深情款款的模样,怕是死了都要爬出来给他两耳巴子。
 

    可面上却不得不装出和李隆基感同身受的模样,垂泪道“阿爷要保重圣体,阿娘若知晓阿爷这般惦记她,以至于寝食不思,必定亦会难过。”
 

    如此又聊了几句,李隆基满足了他的深情人设后才心满意足赐宴。
 

    因着只有李隆基玉真公主和李长安三人食宴,也不拘于食不言的规矩,干脆边用宴边聊天。
 

    多是玉真公主再说,她今年又去了终南山,那边的风景极好,她还又找了几个文人墨客陪伴出游,给她写了好几首好诗。
 

    玉真公主口才极好,几句话就将李长安吸引了过去,听她描述,仿佛终南山就在眼前,她就是那位在山中修道,享受清净的神妃仙子一般。
 

    李隆基不免心生向往,这些年他越发沉迷修道,前年就曾把一个道士提拔为御史大夫,时常召道士入宫,平日在宫中也时常穿道袍,自号老神仙。
 

    “朕天下要务缠身,却不如你二人修仙问道,自由自在。”李隆基感慨道。
 

    玉真公主道“阿兄乃是真龙天子,自是天子,又何须修仙问道”
 

    李隆基开怀大笑,指着玉真公主“你最是嘴甜。”
 

    “儿还给阿爷带了年礼哩。”李长安也上前凑趣。
 

    她得好好讨李隆基欢心,日后要扶持官员,还得靠李隆基。
 

    受宠的公主才有裙带关系,不受宠的公主吏部官员都不搭理你。
 

    “莫非给朕也带了一盒糕点”李隆基打趣,“先前你就爱往你阿娘殿中送糕点。”
 

    李长安得意道“不是糕点,是儿亲手为阿爷准备的年礼。阿爷快看看,快看看嘛”
 

    李隆基最喜欢李长安对他撒娇卖巧,李长安年幼,一口一个“阿爷”,让李隆基觉得自己仿佛还是三十岁,逗小女玩闹的年纪。
 

    不像他那些儿子,各个生的一张老脸,仿佛在提醒他这个当阿爷的已经老了一般。
 

    李隆基也顺势应承了下来,让宫人将李长安的年礼抬了上来。
 

    是一口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放着的全是书。
 

    “这些都是我亲手为阿爷抄写的祈福道经,一共百本。”李长安一双眼睛中满是孺慕。
 

    李隆基挑了挑眉,让高力士从箱子中拿了两本道经出来,翻了翻,果然是手抄字迹,字体方正,线条圆润,一看就出自刚学字的孩童之手。
 

    这种被自己女儿惦记在心中的感觉没有人会不喜欢,李隆基在面对不会威胁到自己皇位的儿女时还是慈祥的。
 

    就算是儿子,他对几个小儿子也不错,只是对那几个年纪大根基深厚的儿子没有好脸罢了。更不用说是年纪最小,怎么轮都轮不到她的小公主李长安了,李隆基对李长安,只有宠溺之意。
 

    “你倒是有心了。”李隆基又翻了几本道经,感慨道。
 

    李长安甜甜一笑“儿只阿爷一个至亲之人了,只盼望阿爷能万岁万万岁,事事顺利如意。”
 

    这一刻,李隆基享受到了一个作为父亲被年幼儿女依靠亲近的自豪感。
 

    他哈哈大笑,让高力士将这箱幼女亲手抄写的道经收入内库。
 

    “吾女纯孝,好好好。”
 

    李长安心想,她当然纯孝了,为了给李隆基贺礼,她专门找能工巧匠弄出了特制油墨,日夜赶工才赶在十一月前弄好了活字印刷术,又以她的字迹作为模板,找了许多人一同排版印刷,才印出来这些道经呢。
 

    这模板还只能用一次,明年再送礼,又要她再花三天再写一回模板,毕竟她如今正在学字,每年字迹都不一样
 

    。
 

    一年才三百来日,她还要分出三日应付李隆基,她可真是太纯孝了。
 

    半月时间一晃而过,到了年宴。
 

    李长安座次有靠前了些,她也终于看到了如今的太子,李屿。
 

    一个相貌清秀,但是放在李隆基的诸位子女中就显得相貌平平的青年男子,身旁坐着一个神色端庄的妇人,那是他的太子妃韦氏。
 

    李屿从出生之前就不讨李隆基喜欢,他的母亲杨氏是李隆基做太子时候的良媛,和太平公主不清不楚的,李隆基当时畏惧太平公主,想要将这一胎堕去,还是张说劝他把这个孩子留了下来。
 

    出生后,杨良媛又把李屿抱给了当时的太子妃王氏抚养,而王氏嘛李隆基登基没多久就把她废了。可以说李屿是叠满了李隆基不喜欢的原因。
 

    李长安看到神情怯懦的李屿时心情十分复杂。
 

    武惠妃和李瑛争来争去,搭上了四条人命,这太子之位却落到了这个最平平无奇的皇子李屿的手中。
 

    一个没有外家可以依靠,自身能力也不出众,还不被李隆基所喜的皇子手中。
 

    就因为他足够弱小,威胁不到李隆基的皇位。
 

    挺没意思的。
 

    李长安坐在宴会一角,垂头安心吃着自己的饭,也不和其他人打招呼。
 

    忽然,殿内安静了下来,李隆基站了起来,朗笑着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诸卿共喜,贺岁同庆。”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贺岁。
 

    一时间,天地间好像只回荡着圣人的声音和恭贺圣人的声音。
 

    长安的一百零八坊,也会在此时敲响鼓声,整个长安城百万百姓都会跟随圣人一同守岁。
 

    李长安也跟着行礼,她的表情却和左右之人面上流露的敬畏不同,李长安很平静。
 

    哪怕如今李隆基高高在上,谁都要跪服在他的脚下。
 

    李长安摸了摸自己袖中内兜里带着的桃木符,做工有些粗糙,是李长安全身上下最不值钱的玩意了。
 

    这是冯娘子特意给她求的平安符,冯娘子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对她感恩戴德,特意去寺庙为她求平安符,一同去的还有另外十几个妇人,这些宁村妇人一起替她求了这块平安符。
 

    她不信佛,可还是带上了这块平安符。
 

    摸了摸平安符,李长安心里忽然就有了底气。
 

    她遥遥望向了坐在高位上的李隆基,心中却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坐在满殿的公卿王孙之中,李长安心里想的却是数百里外的宁村。路铺好了,百姓也有了余钱,就可以考虑建一个村中公塾
 

    开元二十七年,来了。
 

    今年的正月格外大的雪,天寒地冻。
 

    李长安披着厚厚的鹤氅入了兴庆宫,顶着风雪踏入了李隆基的寝殿,殿中间炉火正熊熊燃烧着,温暖如春。
 

    这段时间她经常和玉真公主一同入宫陪伴李隆基,一并听听歌舞,聊聊天。
 

    李隆基兴致起来了还会给她讲一些音律知识,李长安是个好学生,一教就会,让李隆基很有成就感。
 

    “儿去岁在荆州还见过张九龄呢。”李长安将话题往她去岁的游玩上引。
 

    她没有隐瞒自己去岁的去路,对李隆基,要坦诚,这是武惠妃教她的东西。
 

    所以李长安七分真三分假的编排着自己的经历。
 

    去荆州是真,住道观是假;游山玩水是真,一直游山玩水是假;见过张九龄是真,只见过几面和他不亲近是假。
 

    张九龄。
 

    李隆基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恍惚了一下,而后连歌舞都不听了,坐直了身体,仿佛只是随口一问“张九龄如今如何”
 

    “听说过得不太好。”李长安随口道,“谁让他忤逆阿爷呢,现在的荆州刺史听说和张九龄不太对付,可能给他使了些绊子吧。”
 

    “他那样耿直的性子,从年轻时就得罪人,到了现在也还是得罪人。”李隆基语气复杂,他丝毫都不觉得荆州刺史和张九龄不对付奇怪。
 

    三十年前,张九龄就因为性子受过挫,被当时的官员排挤出了长安,还是他后来力排众议将张九龄召回长安的。
 

    “我听说张九龄写了不少诗发牢骚。”李长安苦恼地挠了挠头,拼命回想着。
 

    “有一句诗叫感什么来着,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儿只记下了一点。”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