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登高5(第2页)

 

    如今水镜扔下一个惊天炸雷,满堂官将顿时鸦雀无声,安禄山当场呆愣在原地,满脸横肉挤在一起,竟生出几分滑稽的意味。
 

    “胡言乱语,胡言乱语这是污蔑我对大唐忠心耿耿,这女子一定是在陷害我”
 

    他大声喊着,掩盖内里的心虚,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番话没有可信度,楚棠和他全无相关,为什么要陷害他呢
 

    院中的诸官将同样不信,楚棠来自后世,读的是历代史书,安史之乱这样大的事,必然是记载于册,安禄山,他当真谋反了
 

    众人看着桌上的酒菜,只觉冷汗涔涔,这分明是一场断头饭
 

    王维名气很高,也是叛军的重点监视对象,据说安禄山特别赏识他,强迫他接受伪职。王维反抗无果,被硬塞了个官。后来两京收复,朝廷惩处伪官,王维赫然在册,论罪当诛,还好朋友呈上了王维身陷贼营时作的凝碧池诗,又有弟弟王缙鼎力相助,才勉于一死。
 

    后面王维官当得还挺大的,世称王右丞,又被称为诗佛,也是大唐顶流之一了。
 

    王维松了口气,幸好,自己的名节保全了。至于后面说他的官当得挺大之类的,王维权当没听见。
 

    他素来信佛,生性恬淡,如今听说朝堂混乱,未来将有兵戈,甚至自己也会深陷于伪军之手,不觉心惊肉跳,官场果真如履薄冰。
 

    王维想着水镜里所说的种种,一腔热诚忽然就散了几分,竟生出了一种归去之心。
 

    杜甫在长安期间也有诗。叛军攻入长安后,安禄山冲进大明宫,大肆抢掠财务,还将能找到的皇族尽数屠戮,昔日繁华升平的皇城,一夕惨烈莱瑟如人间地狱。杜甫看着这满目疮痍,心中难受不已,他又拿起了他的诗笔,饱含血泪的书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又一首千古名篇诞生了。
 

    太极宫。
 

    李世民盯着水镜上的诗句双目通红,国破,说明长安都城已然萧条残败,唯有山川萧瑟毒立;城春,本该是生机盎然之时,却是草木葱茏掩盖人烟,荒芜不堪。
 

    他想起今年春耕之时,他亲往城郊劝耕,所见俱
 

    是欣欣向荣之景,百姓和乐安定,各依农桑。这样的治世之景,未来竟会一朝破碎。
 

    李世民仿佛看到了荒败萧条的长安城,杜甫立于其中,见盛世破碎,对着花鸟伤心得流泪,想要将书信寄与家人,却终究无法,不由搔断了白头。而当时的长安,当时的天下,又有多少个像杜甫一般罹乱的人
 

    他以手掩面,虎目含泪,说出了水镜中的那句话“李隆基,你真是该死啊”
 

    宠信奸佞,招致国祸,他最后竟然还逃了,他怎么有脸逃他该引咎退位,以死谢罪才对天宝年间。
 

    皇族众人悚然惊动“安禄山贼子安敢如此屠戮皇族”
 

    虽然水镜说的并非全部皇族,但此时的他们焉能预料一旦生乱,自己是否是被留下的那个尤其是一些平素不受宠的,此时全然慌了神,生存的威肋令他们格外惶恐,他们不禁怨上了李隆基。
 

    当日张九龄为相时,安禄山兵败,张九龄曾力主将其诛杀,是李隆基非要将他留下来,最后竟是养虎为患,陛下怎能如此昏聩
 

    最后陛下自己倒是和贵妃逃了,留下他们这群人面对叛军的屠刀,难道他们就是该死的吗
 

    有些有主见的当下发狠,不约而同开始往东宫递消息。虽然水镜没有明说肃宗是谁,但太子尚在,投靠他必然不错。
 

    命数,总要自己来搏一搏。
 

    比起王维,还是小透明的杜甫就幸运多了,叛军看管不严,杜甫找准机会跑了出去,一路颠沛流离,找到唐肃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肃宗见杜甫衣衫褴褛、潦倒疲惫,却仍千里迢迢赶来见他,大受感动,当即给杜甫授官左拾遗,所以杜甫也被称为杜拾遗。
 

    拾遗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可以每天跟在皇帝身边,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个好差事。可惜唐肃宗也不是什么英主,很快杜甫就因为直言劝谏被贬。
 

    太极宫。
 

    李世民抚着胸口,李隆基荒唐,新继位的肃宗也并非英主,那大唐还有中兴之日吗明朝。
 

    朱标在一旁道 肃宗不及,代宗却有可称道的,亦是中材之主。
 

    朱元璋摇摇头“代宗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改革漕运盐粮,但大封节度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过也是不小,这皇位传给谁真是门学问啊
 

    要是能确保代代明君就好了。
 

    他看了一眼朱标,这是他看中的太子,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君王,怎么最后就是老四那个龟儿成了皇帝呢一想到这点,朱元璋锐利的眼刀就一个劲地往朱棣身上飞。
 

    朱棣默默缩在自家大哥的身后,隔三差五就要来上这么一遭,他习惯了。
 

    中唐。
 

    白居易道 “杜工部正直无畏,为救宰相房琯直颜犯谏,可惜啊”先君不听。
 

    元稹素来知道好友的性子,闻言便打趣道 “若是你便不谏吗”
 

    白居易洒然一笑,一派清正 “当然要谏,在其位谋其事,我等既在朝为官,自然要劝谏君王,为民言事。
 

    元稹也是这个想法,但还是忍不住半是打趣半是感叹 “伴君如伴虎啊”
 

    白居易摇头一笑 “陛下圣明,必不会如此。”
 

    洛阳。
 

    听到这里的李白叹了口气,沉默地和对面的杜甫碰了个杯,如太宗那样善于纳谏的明主,再难求了。
 

    杜甫也没有说话,他没想到,未来不仅是自己仕途蹭蹬,连大唐都风雨飘摇。自小受过的儒家教育让他心情沉痛,自己的遭遇,国家百姓的遭遇一齐压在他的心上,青年人朝气的面庞忽然添了几分愁苦
 

    贬谪的路上,他回到羌村与家人团聚,写下了有名的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他似乎总能从一家一姓的遭推己及人,于是他的诗里不仅有自己的悲伤,还有百姓的血泪。望岳的凌云之情,好似竟是一场梦了。
 

    这样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大家初中早已学过的又一经典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名篇一首接一首,可众人早没有看李白诗时的兴奋,他们半是期待,半是不忍地往水镜上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
 

    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审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茅草屋怎么能挡住凉冽的寒风呢他的孙子,竟落魄到住草堂,还被村中的小童欺负,屋里连块全然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他忽然愈发能明白那登高诗里为何会被解出那么多悲意,家国动荡、亲朋分隔、贫病潦倒桩桩件件又是如何能承受
 

    太极宫里的李世民同样也是这么想的,他顺着水的展示快速读着。
 

    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时,他难掩气愤;读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时,他痛心杜甫的遭遇;
 

    读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他想起安史之乱里千千万万个如杜甫一般的百姓,叹息流泪。
 

    “国家动乱,给百姓带来的了多少苦楚难怪杜甫诗里写得如此伤怀,再心性坚定的人,都忍不住倾颓吧
 

    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世民越念呼吸越急促,短短几句念罢竟然至于瞠目,他忽然觉得自己小看了杜甫,小看了那一句诗圣:
 

    推己及人已是难得,动乱之中写一姓遭遇概及百姓也是诗家笔,可是杜甫自己居所残破、潦倒不堪,竟然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甚至为此不惜甘愿自己冻馁至死,这是何等的圣人心性
 

    堂下的魏征等人俱是面露动容,杜甫穷困至此,却仍有如斯心性,贤良至此,若是安平时日,入朝为官,必是万民之幸。
 

    “杜甫,无愧诗圣之称。”房玄龄对着水镜遥遥拱手。
 

    “有诗家如此,大唐之幸。”长孙无忌亦是拱手。诗已难得,更难得的,是那一片纯然的忧国忧民之心。
 

    未央宫。
 

    刘彻敛眉,一声感慨“后世出了个好诗人。”
 

    他虽然更喜欢李白的悄恍之思,可没有人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不动容。他是君王,富有天下,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诚,他自认尚难企及。
 

    看了一眼堂下同样有所震动的司马相如,刘彻再次摇了摇头 汝不及也。
 

    正被结尾几句震住忍不住有些鼻酸的司马相如
 

    陛下我早就有自知之明了您能别看一次说一次吗
 

    他本来打算闲时也学着写些诗,杜甫的诗可学性就很强嘛现在呵呵,他敢肯定他家陛下看了敢说一句东施效犟。
 

    不写了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