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两个循环


                 “柳叔叔、王叔叔,不知道你们二位有没有发现过,各地开发区的产业颇有几分大同小异的感觉。”李晓月对柳振国和王国仁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如果是以前,李晓月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过去国营体制之下,很多地方的产业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格局,我这里有制衣厂,隔壁也有;我这有搪瓷厂,隔壁也有;还有纺织厂、酒厂、皮鞋厂、副食品加工厂等等,都是小厂子,主要供应本地居民需求。

  除去一部分本地特有的矿产,和一些重资产的大型重工厂之外,其他产业几乎每个县都有涉及。

  九十年代后,各地小厂子纷纷破产,下岗潮基本就是集中在这些各地“雷同”的小厂里,实在没有太大竞争力。

  各地工厂破产,带来各地产业格局变动,确实有打破过去各地产业雷同的局面。

  但是李晓月在几个开发区考察过后,发现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我看了一下国华手上有意向入驻新台开发区的企业名单,发现和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钢铁厂、电子厂、服装厂等小型厂子,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集群效应和产业规模。”

  “如果国华没有给新台定下种业及相关配套这条发展道路,并且拒绝了那些小型工厂的入驻,那么新台未来的走向,也只会是同其他各地的开发区一样走向‘雷同’这条路。”

  李晓月的问题,的确引起了柳振国和王国仁的思考。

  王国仁毕竟是专门搞经济的,他早就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柳振国反而了解得不如王国仁多,如今被李晓月点醒,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王国华看两位领导陷入沉思,他也补充了一个自己的观点。

  “柳叔、王叔,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各开发区第一任领导或许会选择更具开拓精神的干部,但是后续的继任者,多数以守成为主,他们追求的更多是稳定、不出错。”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自然便是学习现有经验。”

  王国华言尽于此,再说下去就涉及到体制内的一些老问题了。

  王国仁倒是比王国华要大胆,他对王国华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

  “即便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干部,往往也会有路径依赖,上一个地方做得成功的经验,直接套用到下一个地方,甚至还会挖过去的墙脚,直接把成套的产业链带到下一任驻地,长此以往,晓月提到的这些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柳振国听得连连皱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要想调整,谈何容易。

  不过领导就是领导,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能干的下属就好了啊。

  柳振国调整面部表情,随后扭头看向王国华:“国华,论经济建设,我不如你,既然这个问题是你媳妇发掘出来的,那就由你来解答吧。”

  王国仁咳嗽一声,差点没有笑出声。

  王国华则是在心里默默翻了个白眼,他敢打赌,柳振国绝对没想到解决办法,作出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态,想忽悠谁啊,真把我当买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