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星 作品

第310章 饥饿的历史(第2页)

 生灵涂炭这个成语,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出来的。

 然后距这个时期500年后,唐末的秦宗全又将吃人肉的技术提高了一个档次。

 因为军队缺粮,他们不仅吃人,还怕肉坏了,用盐腌制保存下来当干粮。

 战争时期,缺粮不可避免。

 和平年代,缺粮的问题仍旧是一个避开不了的问题。

 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人口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快速增长。

 然后人口的增长,就意味的粮食的消耗也会跟着增加。

 我们的老祖先其实已经为了人口膨胀下带来的饥荒,用了很多手段来应对。

 比如兴修水利、劝农耕种、推广农业技术。。。。。。

 还有无效手段,祈雨、求蝗神、*****等等。

 当然除了这些有的没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进高产作物。

 比如“占城稻”的引进。

 占城稻原属越南南部,是一种具有高产、早熟、耐旱属性的水稻。

 它从北宋初年先是传入福建,在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代,推广至长江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等地不管是税还是粮,一直都是受各朝关心的重中之重的地区。

 稍有闪失,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把稻种移到这里种植,可见当时从上之下是下了何等的决心。

 而占城稻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它的推广,让当时北宋三千万的人口,迅速飙升到至1.2亿。

 这是中国历史上人

口第一次突破一个亿,并由此产生了百万级的人口城市。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爆发,则要归功于红薯。

 爆发时期在清朝,但是作物带回来的时间却是在明朝。

 红薯不仅耐旱,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粗生贱养,不怕蝗灾,无论是沙土地、丘陵地,还是红土地,苗入地即活,而且产量非常高,吃一个到两个便能够吃饱,不管生熟都可以食用。

 当时红薯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菲律宾的殖民岛,在那边印证了高产后,西班牙殖民者却不准把这个作物输出。

 一位叫陈振龙的福建人,发现了这个作物的好处,为了让家乡百姓免于饥饿。

 他便下定决心作一个盗火者。

 他先是贿赂了当地的土著,得到了红薯藤。

 之后多次尝试过关,但都被拦了下来,自己也差点遭受牢狱之灾。

 最后一次,他为了躲避海关的层层检查,他把红薯藤跟船绳绞到了一块,才以此避过了检查。

 过了关卡后,经过七天七夜的颠簸航行,终于从菲律宾回到了福州。

 而福建在引入了红薯后,当地的农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快,福建便遍地皆种,产量高,价格也便宜,普通老百姓更是三餐把它当主食。

 此后三十年,福建那一代都没有发生过严重的饥荒。

 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上有君主的政令向北推广,下有陈振龙的后人陈世元(这位先生有大爱,高龄八十岁死在了向河南推广红薯的路上)的积极推进。

 红薯就此在北方扎根。

 与此同时,在玉米、土豆这两样高产作物的辅助下,当时的中国人口突破了三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