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星 作品

第506章 讨价余地

很多事情一旦查下去,就会发现漏洞重重,根本经不起推敲。

和平地区的单位接收,都是尽量以相对平和的方式过渡。

为了避免民心不安,许多单位里的任用,除了关键性的位置要换成自己人,其余的大部份都是按照原来的架构继续开设。

上面不是不清楚,这其中还存在着不少浑水摸鱼的有心人。

可为了大局上的安定,有些无伤大雅的刺只能留下,等待着时间去慢慢消化。

顾家的遗留问题,就属于可解决可不解决的。

一个声称祖祖辈辈住在城里的家庭,却出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哥嫂。

这个几率不是没有,只是放在注重长子传家养老的时代,怎么看都透着一股怪。

顾家叔叔能以白身跻身到干部阶级,而他的工作又是以任用顺延的方式。

这已经说明部份问题。

文职工作本身就得能写会算才能胜任,后面他还得到进一步的提拔成为管理层

虽然五六十年代受教育水平还是普遍低下,能识字就挺了不起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四个口袋会对只认识字的人开放,除了一個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军转干。

想成为四个口袋只有几种可能。

一个是军转干,也可以理解为有功之人的破格录取。

再来就是从国家承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毕业出来,如中专、大专、大学。

最后则是对以前受过教育人员的学历承认,如四合院三大爷的私塾教育。

而从顾家叔叔的工作生涯和子女的培养程度来看,很明显他的受教育水平要远高于三大爷。

不是大学生,也起码是个高中生了。

这个学历放在解放前,已经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只要别太好高骛远,在哪都能有口饭吃,甚至养家胡口都没问题。

而且别倒霉赶上个天灾人祸什么的,普通家庭的小日子还能过的相当不错。

就是这样一份高等学历,造价却不便宜。

在解放以前,旧式普通家庭中,如果想要孩子有出息,首选的就是西式教育,其次才是私塾。

这样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学费问题,西式教育的学费要远超私塾的学费,哪怕是中产阶级想要送孩子去学完一套出来,也得全家咬着牙的供。

而这笔费用,随着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是一笔比一笔高。

尤其是到了大学,不仅有面试门槛,学费就能把一大批对此心生向往的学子给逼退,一学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算下来,就算学子省了又省的节俭着过,没有个两三百块大洋也是没法支撑的。

而当时北京城里,普通居民家庭的年收入还不到两百大洋。

其中一家人的生活花用就得耗掉上百块,一个家庭一年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不过几十块。

这笔钱紧巴一点,也就是至多解决家里一个孩子求学到初高中。

所以在大学这个分界线,中产以下就已经被剔除在外了。

旧式普通家庭选私塾,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西式学校的不普遍,乡镇以内的地方几乎难寻,一般校址设立的地方,最少也是县级,而且通常县级也只将将设立个小学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