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家男人 作品

第184章 省市领导找上门的缘由!


 第184章省市领导找上门的缘由!

 “小文,听说你在美国发财了?”

 “没有,没有,你们听谁说的?”

 “上个月我们厂都有省里的大领导来了呢,后面就传你在美国赚到大钱,发财了。”

 “没有的事,我就是因为身高太高,被拉去打篮球了,每个月就赚那点工资,能发什么财?”

 “不会吧?听说你现在都几个亿身家了呢?不过,几个亿是多少?比百万多么?”

 “哪里,哪里,外面都是瞎说的,别乱信,我真就只是打篮球,平常比比赛而已,工资也就那点,只不过比在厂里好些。”

 “真的啊?都说你都成了美国大明星了呢,传得有鼻子有眼的。”

 “大明星谈不上,就是比赛的时候看球的人比较多。”

 “原来是这样。”

 这些领导尽管不太相信,但还是带着不甘离开了。

 到了傍晚,就连和苏国梁关系好的同事也一一离去,打算给他们一家留下相处的空间,老陆父子还是没舍得离去。

 “那又怎么样?这也比您的工资多好几倍.”

 儿子苏文一回来,就被一群工友,同事,以及厂里的小年轻包围着,脱都脱不了身。

 一直围在苏文身边,叽叽喳喳地问各种问题,绝大多数都问他是不是发财了,赚了多少钱之类的。

 苏文和应付那些工友一样,一一给予回应。

 一群人,看他都一一否认,不似作伪的样子,渐渐地偃旗息鼓了,没了兴趣,开始有不少人悄悄的离开。

 那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一大帮小孩都在楼道里玩耍.

 现在居然有自己的单位房了。

 “这样啊?”

 “一个月赚个两三百块钱,就把你能的。”

 到了下午上班时间,苏文回来一事,把厂里的领导全惊动了,纷纷到来拜访。

 “就像刚刚那些人说的那样,有省领导下来到家里慰问,然后上个月底,厂里就给安排了这套房子。”苏国梁笑着解释道:“我们当时也感到莫名其妙的。”

 苏文有些意外。

 就在陆主任气得准备给儿子来一记栗子时,苏文已经能够和父母说上话了。

 老陆狠狠地瞪一眼儿子,“刚才那么多人,难道你让小文当这么多人的面承认吗?”

 当然,老陆父子俩也不知道心里咋想的,也一直不舍得离开,就坐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苏文、以及苏国梁搭话。

 “干什么去?我现在可是一个小包工头了,您说呢?”他儿子不服气地回道。

 “可他看起来不像说假话啊。”

 只是这些领导,和苏文说话时,也都在旁敲侧击的问他在美国的情况。

 “真是一点人情世故都没学会?”

 而在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初中生,平日里就在筒子楼里生活。

 一個小时后,这个家里,几乎走了大半,只剩下和苏国梁平日里相处得好的同事,以及年轻司机。

 “你懂个屁啊?”

 苏国梁夫妻俩又是一阵受宠若惊地接待着。

 特别是当他从这些人嘴里得知居然有省里的大领导,因为他而到家里来探访,他立即否认‘赚到大钱’的说法。

 “爸,你还在这呆着干什么啊?没听到苏文那小子根本不是什么大明星,也没赚到多少钱吗?”

 老陆父子依然留了下来。

 这一天,苏国梁的家格外的热闹。

 洗澡刷牙什么的,都是和同一层楼的人共用一个洗浴间,煮饭做菜都在走道里,平日里闻到的都是油烟味。

 “谁和伱一样傻?赚了点钱,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由于实在是太多人,七嘴八舌的问,苏国梁夫妻俩倒反被冷落在一旁插不上嘴,只能和苏俊杰二人聊着。

 苏文和陆家父子稍稍寒暄了一下,才询问自己父亲,怎么搬到这里来?

 他记得自己在离开之前,这栋单位房可还没挖地基呢,脚下还是一片草地。

 得知苏俊杰是自己兄长的孩子,苏国梁夫妻俩又意外又激动,干脆不理会苏文这一头,直接和侄仔说话。

 苏文都一一解释,敷衍过去。

 等到苏国梁把陆家父子介绍给他时,他才知道这两个说悄悄话的货是邻居家。

 “瞧你那出息样。”老陆没好气的白他一眼,“还小包工头还不都是给人跑腿的?”

 开什么玩笑,自己才打了几场球,赚了点钱,居然连省领导都惊动了,这要是说出真实情况,他们以后还能安生得了吗?

 最后连其儿子都感到不耐了,催促父亲回家。

 “你啊你”老陆一副恨铁不成钢地冲儿子小声哔哔,“你去深城的这两年都干什么去了?”

 “我特么”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苏文可不敢随意暴

露自己的真实家底。

 在这个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少之又少,甚至他们整个厂子,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厂长家,厂书记家,副厂长家,副书记家

 就四家而已,连车间主任都没有。

 为何?

 除了电视机昂贵,要上千元,一家人不吃不喝十年才能赚到一台之外,更因为太稀缺了。

 这个年代物资过于匮乏,一家拥有家电三大件都算是富豪家庭了。

 电视,冰箱,缝纫机.

 这就是所谓的三大件。

 逊一点的,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

 苏文这一家,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更别说电视机了。

 买电视,买洗衣机,买冰箱之类的家电,需要去排队领票,而且这票可不便宜,动不动就要两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