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三千里 作品

第171章 寿老热心代拟状纸 李翁绕道鸣冤灵云(第2页)

 寿老先生有学生在衙门口事的,于此有所见闻,本想劝住李老汉,但瞧着李老汉这个劲头是老杠子头了,劝不得的,只能尽心帮帮,但不能好事帮到底。老先生有个信条:好人好事要做,但救人的要在岸上,才能拉人上来。风高浪急,自己一猛子扎下去,非但救不了人,自己也要把小命搭进去的。这等蠢事坚决不能做。状子可以给你写,但坚决不具名,哪怕以后老李头被逼迫把寿老先生卖了,说状纸是他写的,他也咬死了不承认,让老头受那四十大板,自己也不会心软。

 李老汉一心想告状,就让他去告,自己也没有必要阻拦,倘若他告赢了,自己得个好,倘若他没告赢吃了亏,也不至于记恨自己,毕竟自己也出了心。倘若寿老先生现时劝阻他告状,李老汉当时就得记恨他一辈子,这就是人心,跟人性好坏关系不大。

 寿老先生帮助李老汉把状纸写好,留李老汉吃了个午饭,又赠了他一身干净衣裳,给他画了去灵云驿站的图纸,趁未时人少的时候,送他出了家门。

 寿老先生转回家,不免寿老夫人一通埋怨,又是多管闲事的一天,寿老先生没有反驳,因为自己确实好管闲事,明明知道不应该,可临到事头上,总也忍不住,这个毛病是怎么来的呢?寿老先生仔细想想,大约是小时候总是听父亲讲,自己曾祖母无意之间救了一个偷儿,后来祖父澡奸人陷害,罗织成罪,幸得一将军相助,才得平反冤情,这将军竟是当年祖母救下的偷儿,因投了边军,屡立战功,成了将军,才免得寿家一场灭门之祸。最后父亲还得出一个结论:好人终有好报,世事由他险,居心任我平。不管世道如何坏,坏人如何多,好人要当,好事要做。寿老先生老听这个话,潜移默化之间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这么些年,虽未有大福,甚至科举多次不第,却也平平顺顺,未遇坎坷,或许自己父亲说的是对的,只是这个理没有办法跟老伴儿讲,三观不契,说不通。

 放下寿老先生不提,且说李老汉一人走在去灵云驿馆的路上,还算平平安安。

 这路是寿老先生给他安排的。按远近,李老汉应该走东门,出了城门,再行五六里路就到了灵云驿站。可有些人也是这样想的,各县除了派了在县衙拦截人之外,在东门也设置拦截的了,他们给了城门郎一点好处,便代替了城门郎守城门,查身份的职务,对出入城门的人挨个盘查,遇到不是本县的人定要审问一番,防止有人告状。因此寿老先生让李老汉多绕三里路,从南门出去。这样虽然路程远,但能到灵云驿馆,这就是算近了。

 李老汉兜了个大圈,好不容易找到了城东的灵云驿馆。这个驿馆不一般啊。

 驿站原本是一种全国性的传递公文的机构,建立之初,确实比较有用,可是国家性的机构,运行久了就要生出弊端来。传递公文的功用是一种消耗性功用,并不产生收益,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国家可以给予拨款,可建成之后,如何维护?维护的人和从哪里来?这都是问题,一般是从当地税负收入中拨付。按朝廷规制,拨付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就数目来说,富裕的县肯定拨付的多,穷县就拨付的少。可驿站是一整个体系,富县就觉得都是驿站,凭什么我就要多付钱,于是就开始削减对驿站的拨款,削减到能勉强维持驿站的运行就可以的程度。再加上驿站的官吏想自己的收入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也克扣给驿的资金。这样就造成了全国上下的驿站,普遍的住宿条件很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有史书为证,“卧房之后,即系牛栏猪圈,而以篾篷隔之”“野虫横飞,环扑刀砧,与饭食相掺夹,食之不能下咽”“半饥半饱,日度一日而已”。至于外观,也就比寻常野铺茅店强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这个灵云驿站却是不同,不但有气派的三间大门,门外左有神祠,右有官亭,对面有望楼,院内有传堂五间,左右饩舍各三间,驻节堂五间,东西库房各七间,五进院子,两侧各有两层套院,客房五六十间,后院还有一片花园菜地,乌泱泱一大片青砖瓦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富贵人家呢。怪不得御史大人不在府衙住,也不在县衙里住,却到这个驿馆居住呢。

 为何其他县城的驿馆条件差,灵云驿馆如此干净豪华呢?

 这中间还有一段典故呢。这里之所以叫灵云驿站,是得名于旁边的灵云寺。这驿馆的房舍原本也是灵云寺的庙产,因现任灵云寺方信住持在继承主持之位时,与师兄弟产生了矛盾,闹出人命官司来。虽然不是他亲自动的手,但也是他的主谋。后方信住持便捐了这处庙产,文阳县便只判了动手之人斩立决,脱了方信住持的干系。可这庙产县官也不能放自己腰包里,只能充作驿馆来用。

 可仅仅用来给朝廷传驿,这五进三套的院子岂不是浪费?而且这么大的院子做驿站,也属于违反朝廷规制的。怎么办呢?当时的文阳县想了个办法,申报的时候,只申报传堂五间,饩舍六间,其他的地方都用锁锁了。用的时候就不是这么用了。外面套院的房子可以租给往来的旅客,到灵云寺上香的香客,对面的望楼办成灵云大酒店,其他空余房舍也有各种娱乐博戏勾栏之所。传驿之官吏若是公费而来,有公费的招待,若可能自掏腰包,自有自费的待遇。

 因灵云驿站办得精彩,不仅令官吏纷纷自掏腰包,还吸引各县富绅前来流连,一个驿站竟比城内还热闹。

 李老汉究竟有没有告状成功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