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陈公 作品

第3章 五胡十六国头号猛人(第2页)

 “已阅卿等信笺,晋军大规模运输粮草辎重必定觊觎淮北,不可不防,令你二人增派军兵沿淮水日夜逡巡,不得有误!不日,我将亲统大军至下蔡。另,再严密探听淮南晋军数量及动向、主帅姓名,速来报我。”

 写罢,装进竹筒,用蜡封好,交于身旁亲兵。

 然后将身子倚靠在胡床靠背上,揉着干涩的眼睛,思绪却像飞滚的车轮转动起来。

 二十年前自己布衣之身求见屯军灞上的桓温,故意扪虱而谈,向桓温建议速攻长安,而桓温却举棋不定,贻误战机,言语之间分明就是养寇自重,最终导致白鹿原一战惨败而归。

 管中窥豹,此人目光短浅且优柔寡断,只关注与朝廷内斗,没有远大志向,终非明主啊。

 幸喜遇到了仁厚的天王,真是千年不遇之明君,虽肝脑涂地,万死都难报君恩。

 遍数历史君圣臣贤,瓜葛交融,连刘玄德之诸葛孔明都难以匹敌。

 只有齐桓公和管仲,燕昭王与乐毅,秦孝公和商鞅才能比拟。

 如今桓温也死了,陈谦也死了,那欲渡淮水之晋军统帅是谁?

 桓冲?桓豁?还是谢安?

 正思忖着,亲兵来问:“君侯,是否用饭?”

 王猛点头,手捋短髯,吩咐道:“过会儿去召房别驾、韩长史、崔记室来大堂议事。”

 亲兵领命,下去了。

 不多时,端上来一个木托盘,里面装有炒制的葵菜、蔓菁、韭菜,腌制的桂荏和一张烙饼。

 王猛一向饮食清淡,多年形成习惯,一边吃着一边拿起案几上刚刚送来的各地牒报(魏晋时期上行文称之为“牒”)观看。

 吃罢晚饭,不多时,冀州别驾房默、冀州长史韩胤、征东记室崔逞一起走进了大堂。

 王猛放下牒报,挥手令三人坐下,吩咐亲兵上茶。

 房默(唐初名相房玄龄的祖先)和崔逞,都是出自清河世族,尤其崔逞更是三国曹魏尚书令崔琰后人,韩胤则出自燕郡(今北京市)韩氏,乃北地大族。

 王猛东征灭燕后,征辟了许多当地世族人士,以达到尽快安抚关东六州局面。

 虽然王猛出身于寒门,青年时期以贩卖畚箕为生,从内心深处讲,他对高门望族这些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是持敌视态度的。

 但为了战后重建关东,不得不启用他们,因为世族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裙带关系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王猛抚须微笑道:“连日赶路辛苦,夜晚又请三位来此,打扰清休,还望担待一二啊。”

 三人慌忙一起躬身道:“君侯如有差谴,卑职等无有不从。”

 “好,好,喝茶,”说着,王猛端起茶盏来示意三人喝茶,自己也呷了一口,不疾不徐地道:“方才接到下蔡牒报,淮南晋军有增兵寿阳迹象,如今川北战事已起,恐晋军趁机渡过淮水,犯我淮北。”

 三人均端着茶盏,假意品茶,并不言语,因为王猛唤他们过来一般是要听令来的,而不需要他们来献计献策或者提建议的。

 因为他们所了解的王猛基本是大事小事都算计在内了,很少有疏漏,他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但有一点他们也很清楚,那就是王猛焚膏继晷,夙夜匪懈,熬得是身体啊,就算是铁打的长此以往也会扛不住。

 果然,王猛步入正题,“我深恐淮水沿岸的钟离郡(今安徽蚌埠市附近),弋阳郡(今河南信阳市潢川县附近),盱眙郡(今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晋军也会增兵,所以请三位各率一万人马赶赴三地所处淮水对岸,以备不测。”

 三人一起放下茶盏,躬身施礼道:“卑职遵命!”

 崔逞问道:“何时发兵,请君侯示下。”

 “明日一早吧,我也统兵五万前去下蔡,咱们一起点兵出发。”王猛捻须道:“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敢来犯我大秦。”

 “卑职等遵命!”房默等三人一起躬身施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