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狗儿 作品

第469章 乾隆通宝(第2页)

 “说不好,那批人是京城人,最起码是京城生活过的人。”

 四驴子不解道:“此话从何说起?你算出来的呀。”

 “铜钱呀,乾隆的铜钱。”

 “他妈的,全国都有乾隆铜钱。”

 “对,正面都是乾隆通宝,背面的是不一样,这枚是京钱。”

 “北面不是满文吗?都那样呀,和画符似的。”

 我确实不认识满文,不过通过铜钱能看出是哪里造的。

 在清朝,京城直隶那片区域用的宝泉局和宝源局造的铜钱,这两个局在京城,造出来的铜钱分量大,个头足,是标准的铜钱。

 除了直隶的两个造钱局,其他省份也有制造铜钱的机构,省局州府也可以造铜钱,比如山东的宝济局、山西的宝晋局、四川的宝川局等等,全国上下二十多个造钱局。

 各省造钱局造出来铜钱正面都一样,年号加上通宝,背后的满文是所属造钱局。

 除了文字,铜钱的材质和做工也有区别,宝泉局和宝源局做出来的铜钱最好,其他局就差点意思了。

 为啥?

 因为有利可图。

 控制铜钱金属比例,可以节省材料,清朝的铜钱是铜铅合金,一般是六成铜,四成铅,铜贵铅贱,各省官员稍微改变一下铜铅比例,生钱的道道就来了。

 还有就是控制大小,各省造的铜钱缩小一圈,厚度薄一些,也能省下不少材料。

 当然,这不是为了给朝廷省材料。

 所以,其他省份做出来的质量都不怎么好,也更容易贬值。

 一般而言铜钱都是在本省内流动,如果不是外来人口,京钱不会出现在重庆,京钱拿到其他省份,其价值要更高一些,比如十个京钱能换十二个宝川局的钱。(这个比例是我瞎编的,理解意思就行。)

 “听你的意思,还真是京城来的人,干啥来?”

 “你等着,我给你算一卦。”

 说着,我把铜钱抛向空中。

 花木兰道:“你俩别胡扯,说正事,清朝乾隆年间,有钱的人家,来深山干什么?白琴说他们是民国过来的,这里没有人家,对吧。”

 “对,乾隆到民国,从乾隆继位开始算,也不到一百八十年,一个京城的家族来了,然后又走了,为啥?”

 四驴子不屑道:“咱们是盗墓贼,不是专家,在这推演这玩意干啥?咋地,狗子你想上百家讲坛呀,也行,易老师品三国,你讲讲吕后、武则天、慈禧,历史上的名人搞破鞋的事你门清,他妈的,咱们直接下铲子干呗。”

 “行,我听你的,在哪下铲?”

 四驴子愣了几秒,突然给了我一巴掌,怒声道:“我他妈是力工,你说在哪挖,我就在哪挖。”

 “挖撒尿的地方。”

 我也知道直接下铲是最容易的方法,说夸张一些,直接在村子下铲,我能判断出古建筑的范围,画个草图能轻轻松松判断规模。

 可眼下的问题是我们刚进村子,没有群众基础,下探铲就是自寻死路,假如我在村子里开半年小卖店,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那时候我把挖掘机弄进来挖鱼塘也没人怀疑。

 可惜,生活没有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