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走开 作品

第103章 那些年的文人才子(二十六)

【“乌台诗案”的起因是因苏轼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本来这有什么,例行公事罢了!可苏轼是诗人啊,下笔总带着一些自我的感情,哪怕是官样文章,也不例外,这可就被有心之人利用了啊!】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这些话就被新党利用了,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不忠等等,甚至他们还从苏轼大量的诗作中挑出那些个隐含讥讽之意的诗句,大加抨击,于是乎,苏轼便锒铛入狱了。】

 苏轼:“我冤……”

 他不就是写了几句诗,几句词嘛!怎么就妄自尊大,不忠朝廷了!

 他心怀社稷国家,他之忠心,天地可鉴!

 苏辙:“我哥冤……”

 文采太好也是罪嘛?就这么几句诗词,还能引发这么大的罪名?

 宋仁宗:“这么快就神宗了吗?朕呢?朕若在,定不让苏轼蒙冤!”

 【“乌台诗案”爆发,举国震惊,新党想要苏轼死,旧党想要援救苏轼,新旧两党再次展开了搏斗,而苏轼本人呢!在狱中受尽折磨,差点就一个没忍住想要自尽了,甚至自觉自己肯定活不成了,所以写诗与弟弟诀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他把自己的一家老小都托付给了弟弟,可见一向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当时的处境,定是凄惨的不能再凄惨,不然也不会写下这绝命一般的诗句。】

 狱中的苏东坡蓬头垢面,凄凄惨惨,令苏辙悲呼:“哥哥,太惨了!”

 然后一抹眼泪,便对上苏轼期盼的目光,张嘴便脱口而出:“想都别想,你的一家老小,自己照顾!”

 兄弟两感情深厚,苏轼一个眼神,苏辙便懂了,他相信,有了天幕的透露,这一次,他哥必能避免这祸事,他也相信,今上也不是昏君,看了天幕之后,当然不会治罪于他哥了。

 此时的宋神宗确实也在反思,反思“乌台诗案”的发生,反思新党以及旧党的利害。

 【好在,苏东坡的命注定是大的,在旧党的积极营救下,最后因王安石一言拍板了。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闻听此事,便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再加上北宋初期“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方才保住了一命。】

 王安石?他竟救了他?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不可思议,不过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除却政见不同,他与王安石也没什么别的矛盾。

 赵匡胤:“不杀士大夫!”

 嗯!这国策是他定的,苏轼这样的人才,岂能死?

 【说到苏轼和王安石,他们是政敌,可也是朋友,他们之间还有那么几个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呢!有一日,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出门了,苏轼扑了个空,可是他也不见外,欣赏起了王安石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一看,不对啊!菊花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会被风一吹就落呢!王安石这是大错特错啊!于是乎,一向恃才傲物的苏学士也不顾王安石的身份,提笔就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他竟给他续了两句。王安石回来后那个气啊!当然咱们的苏学士已经走了,也就看不到王安石那铁青的脸色了。之后苏轼去了黄州任职,到了秋天,眼见着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