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书海 作品

第33章 黄福的希望(第2页)

 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不过,南京各机构设员较少,管辖范围也仅限于南京。

 虽品级与北京各官相同,权力却大大不如。时人均把南京官视为闲职,官员由北京调往南京,也往往是一种贬斥。

 明中期以后,党争激化,在北京失意的官员多集中在南京。一时之间,南京顿时成为反对派的大本营。于是便出现了对立的两党各据一京,互相贬斥,针锋相对的情况。

 这些南京六部的大臣一个个平时闲的没事干,除了吟诗作对外,净长肉了,而且保养的还非常好,一个个白白胖胖的。

 南京守备太监金英此时已经是虚汗淋漓,虽然被割了,可架不住心里那股火,昨晚他和几个小妾喝酒听曲玩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又被管家叫起到江边码头迎驾,迎着刺骨的江风站了两个时辰,实在撑不住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这个金英可能名声虽然比不上历史上的王振、魏忠贤等人,但他的事却也是可圈可点。他不是中原人,而是安南人(也就是越南人),永乐五年征服安南返国的张辅大军带了些聪明俊俏的男童到中国,并送入宫中,金英就是其中的一个。

 金英入宫后,在永乐末年升任司礼监右监丞。仁宗登基后,即将充军交的犯人张定名下的人口、家财包括房产和树株及其女婿田狗儿的人口、田地,都赏赐给了他。宣德七年(1432),由于他的忠诚勤谨,又赐给免死诏。后来又赐给银记,并升为司礼监太监。

 原主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只有九岁,太监王振会哄他玩,他也就最宠信王振。于是王振越过金英等太监,独揽大权,出掌司礼监,金英只好处处都让着他。

 这货虽然贪财,但还算有些胆色,战神在土木堡翻车后,朝臣们建议南迁,面对险象环生的局面,金英和司礼监太监兴安召集廷臣商议对策。

 翰林徐珵(后改名有贞)建议迁都南京,遭到他们严厉的斥责,他们强硬地提出“敢言迁者斩”,支持了于谦坚决抗敌、保卫京师的主张。

 金英于是更得到了孙太后和新皇帝朱祁钰的宠信。

 金英不但娶了老婆,还认了个儿子叫福满,还有个养子叫周全。这个周全后来累官成了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都指挥是流官,按制度是不能承袭的,但周全死后,宪宗特准由其侄周广袭职。

 这货原时空是应该在景泰三年被打发到南京的,可朱祁镇刚一继位就设计杀了王振,对身边的条件一个都不信任,把他们能打发的走打发走了,这个金英就是那时被打发到了南京。

 “干爹,您要不到轿子里休息休息?”一旁的小太监一脸谄媚的奉上参茶道。

 “皇爷怎么还没有来?”金英捶着酸胀的双腿,眼神有些迷离。

 这时,南京守备参赞兼户部尚书黄福走了过来,眼中闪过一丝鄙夷,随即浅浅一拱手道:“金公公,何故席地而坐?”

 金英斜眼看了他一眼,心中暗骂:“你瞎眼了吗?”

 不过骂归骂,他从心底里还是有些惧怕这个刚直不阿,被宣宗和杨士奇打发到南京养老的黄福的。

 “咱家体力不支,休息一下,仪态不恭,待皇爷到了,咱家自会向皇爷请罪的。不劳黄大人寄挂。”金英给了黄福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潜台词就是你不过是一个不讨喜发配到南京养老的臣子,我是皇家家奴,再怎么失仪,也轮不到你管我。

 黄福且能听不出金英的暗讽,口中提高声调道:“金公公身为南京守备太监,责任重大,如今陛下南巡驾临南京,如此失仪,就不怕国法森严吗?”

 黄福早就看这个贪财的太监不爽了,他兼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就有人不断举报这老阉货指使手下太监串通南京京营部分将校侵吞军饷,倒卖军械物资,最后太皇太后也只是不疼不痒的训诫了几句作罢,最近这一年听说这货居然将手伸到了两淮盐业上,简直胆大包天。

 朱祁镇刚继位时,黄福就连续上过几次奏疏,弹劾金英,可奏疏就如泥牛入海,没有下文,顶多就是阁部给的例行公事的回文。

 这让黄福非常不爽,当时还是三杨当政,他曾得罪过杨士奇,不难想出,这些弹劾的奏疏肯定被内阁压下了,根本到不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那。

 如今南京各部腐化堕落,南京京营侵吞军饷、倒卖军械、贩卖军马等不法行为已经人尽皆知,黄福对此早已深恶痛绝,只可惜自己人微言轻,加上上面还有这个阉狗暗中下绊子,实在是双拳难敌四手。

 恰好,皇帝南巡驾幸南京,他看到了希望,所以才上前斥责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