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越级的盐鸭蛋

“!!!”陶晨妈对本地的明星企业还是很熟悉的。几年时间打造出一项千亿产业的公司,江宁人哪有不知道的。何况是婆婆行工作的陶晨她妈。而且发展到现在,唯一一笔贷款还是自个老公放出去的。现在每月还还着贷呢。简直就是江宁银行业的梗了。

 “没有颜总了。我爸被我奶给撸了。我妈也休假了。现在是我大姐和小姨在管。”

 “老太太都快80了吧?身体还行?“陶侃是见过苑淑兰的。

 “今年80,身体好着呢。抽我爸可有劲了。”

 “你爸好福气!年近50还能挨亲妈的揍。那你这次打算参加高考自己考学校?”

 “是。考到哪算哪了。”

 ”以颜总跟市里的关系,在本地读个大学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那我会被我爸糗一辈子的。“

 “到时候报志愿,跟晨晨笑笑商量商量,你们仨到时候一块读,也好有个照应”

 ”陶叔,你这是在咒我呢。他到时候读个大专,我可不要一起。“

 叶笑笑娇嗔的说到。

 “哈哈哈 笑笑你放心吧。你们能去的,颜浩肯定能去。你们去不了的,颜浩也能去。只看他想不想去了。”

 陶母给颜浩盛了半碗汤。笑眯眯的看着颜浩。江宁这边不时兴给客人夹菜。盛汤算是表达重视了。

 ”喝半碗就好,喝多了下午考试上厕所也麻烦。放心,这汤油腻的“

 知道颜浩家背景后,陶母看着颜浩,顿时感觉顺眼多了。至于一旁夹菜的叶笑笑,那是越看越不觉得可爱了。

 看着颜浩跟两个大人聊得有声有色,陶晨和叶笑笑交换了下眼神。

 “我吃完了,我回房再背一下数学 公式“

 “我也吃完了。我也去。”

 随着陶晨的房门关上。剩下饭厅里的三人。

 “小颜啊,你觉得晨晨报什么专业会比较好?“陶侃貌似漫不经心的问了句。

 这话就有点着相了啊。你家什么家庭,陶晨上头两代人都是金融体系内的。陶晨报什么专业问我合适么?

 “陶叔,你问这个。有点多余了吧。我猜你早早都给陶晨把路铺好了。你没铺,阿姨也没?”

 颜浩也说的是屁话。陶晨不管啥专业,毕业后肯定进银行,干一年柜姐就升,卡着点升。

 “你不知道,不比前些年了。现在银行系统,竞争也大。压力也大。各种考核越来越多了。我们就想着,如果有更好的路,那当然更好。“

 “俗话说,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旺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您家这条件……哪里用得着担心这个。”

 “就是想听听你的看法。你前几年才读初中就懂融资租赁。叔可不敢把你当孩子看。你敞开了说。”

 “叔,饶了我吧。这事还是要看陶晨自己的意愿。我瞎出主意的话,到时候不顺她的意,那可就惨了。您饶了我吧。“

 颜浩做合手作揖讨饶状。

 “没事,我们只是闲聊。我和晨晨她妈不会干涉她的意愿的。这点叔叔跟你保证。你放心,她俩指定隔着门在偷听呢 。”

 最后句话,陶侃特意提高了分贝。

 不过陶晨的房间里一点动静都没。

 “唔。。。陶叔你这……反正你放心吧。她俩以后差不了。”

 陶侃要的就是这句话。

 银行体系也是要业绩的。现在这么大个金主说句话,那可比陶侃夫妻俩使力好多了。 人情是越用越薄的。但是业绩可是实打实的。

 “哎,你这孩子。。行吧。。你要不要去书房眯会。下午考试精神头也足点?”

 “不用不用,我现在可精神着呢。”

 “那你再陪叔聊会?”

 “成 ”

 原本打算去收拾餐桌的陶晨妈也坐在一旁。

 “你不知道,现在我行服贸市场那边的网点每年业绩都是翻着个的涨,原本那边就是富裕网点,现在更是抖得没边了。存贷指标每次都是超额完成。分行下指标的增长幅度都赶不上那边业务量的增长。那些储户一大半都跟你家有业务往来的。我听说那边的老曹,批贷款时只要看到在你们家销售量和评分权重合格,闭着眼睛就批了。而且到目前为止 都没出现过逾期。小颜你觉得老曹他这是抓住了什么重点?“

 “唔。。不知道他抓住了什么重点,但是星纤网商家的各项指标是不允许外泄的。甚至商家自己都不知道完整的数据指标。因为有些指标是不会显示的。比如点击率购买率,跳出率,转化率,复购率,同类产品胜出率等等。这些指标都是内部才能看到的。也是我们评判优质商家的参考数据。根本不可能外泄。如果那位能看到这些数据,那我会把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数据的人全部审查一遍。甚至,全部调岗。“

 颜浩没有开玩笑。这些数据都是平台的核心资产。如果真的有外泄的情况,颜浩绝对会下重手。哪怕是老爹泄露的。那他不介意换个爹。

 “没这么严重吧。也可能是老曹吹牛。说得玄乎,其实也就是看了看客户的销售额和进货 额,还有税额这些做了个综合判断而已。只不是蹭了下星纤网的噱头而已吧。毕竟星纤网的 关联企业可是能开绿灯的。“

 陶侃说的可能性有。但是颜浩还是决定内部查一查。就当是查漏补缺了。

 “其实那位曹行长的思路也不能说完全错误。银行最怕的是客户坏账。坏账一般都是从现金流断裂开始的。所以银行会要求足额的抵押物。防止客户在现金流断裂后造成坏账。但是对于国资,就少了很多限制。因为国资是财政兜底的。实在兜不住,也能上级进行协调消化。板子打不到自己头上。甚至还可能解决了领导的”燃眉之急“而另有任用。在这种导向下,国资和民资的竞争本来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那位曹行,说他蹭也好,还是真的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指标也罢,总归是为民资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的。要是操作过程当中没有那些腌臜事。倒是值得去认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