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长谈(1)

不忘初心,这几个字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

 可是真正做到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

 朱樉很是赞同,想起来每年给徐府的分红。

 “老泰山言行一致令小婿折服,要是不贪财就更像真君子了。”

 徐达没有半点不好意思,对着朱樉反问道:“这些跟着老夫从南到北,四处征战的老伙计。

 他们耕不了地,做不了工。

 如果不是老夫养着,这帮人下半辈子连着落都没有。”

 “养着这么上千号人,所需要的开销,

 长年累月何尝不是一笔巨款,现在还觉得老夫贪财吗?”

 如果是以前靠俸禄和赏赐过日子,徐达对这些昔日的老兄弟们,自然是有心无力。

 有句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徐达现在腰包鼓了,自然要照应这帮从淮西出来的同乡老兵。

 “钱是英雄胆,财是男儿腰。”

 “金是照妖镜,银是量心尺。”

 “穷者见人心,富者见人情。”

 “富者有四海,穷者困八荒。”

 朱樉触景生情,发表了一番感慨。

 徐达对此番言论,击节赞赏道:“话粗理不糙,其实这朝廷跟人一样。”

 “国家财政宽裕时,政令通达四方,百姓安居乐业。”

 “四夷宾服,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盛世繁荣景象。”

 “国家财政危机时,地方不听中央,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边境不稳,外敌入侵。鲜有王朝不在这内忧外患之下,落得一个覆灭的下场。”

 徐达是出将入相,当过丞相的人。

 自然对治理国家,有一番独特的见解。

 朱樉自然知道老丈人的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问题。

 “老泰山说的没错,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的问题,

 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赋税和流民问题。

 都可以用经济问题来概括。”

 “但是小婿还是有一点不同的见解,有两个王朝不太一样。”

 徐达有些意外,伸手示意说道:“老夫愿闻其详。”

 朱樉斟酌了片刻,说道:“一个靖康之耻前的宣和盛世,一个安史之乱前的开元盛世。”

 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北宋以王厚为大将、童贯为监军收复了河湟地区,设立了陇右都护府。

 跟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联金灭辽,收复了部分燕云十六州。

 版图达到了宋朝最大,文化昌盛,人口过亿,经济更是远超汉唐。

 结果靖康之耻,一下将短短数年的宣和盛世打回了原形。

 中国第一的开元盛世就更不用说了,唐玄宗两步昏招重用安禄山和贬谪王忠嗣。

 但凡少干一件,都不会引发安史之乱。

 以至于后世网友提到李隆基,都在调侃唐玄宗早死二十年必定成为千古一帝。

 徐达熟读典籍,当然知道这两件事。

 “呃,这两件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只能算作特例,不能以常理来推断。”

 朱樉本来想说,还有个叫门天子,差点把老朱家变成千古笑柄的土木堡之变。

 能把老朱家四代人的基业毁于一旦,又怎么能算特例呢?

 朱樉说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