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看世间繁华(第2页)

 秋税基本上收粮食,按照收获一石纳税一斗,十分之一;或者按亩收税,一亩地三斗。

 除了赋税之外,另一个压垮无数百姓的就是徭役了,说白了就是让平民从事无偿劳动。

 不但没有工钱,而且还要自带吃食,甚至从事那种九死一生的工程。

 宋朝徭役分两种:

 一是差役也叫职役,是针对大、中、小地主阶级的。形势户和官户有免服徭役的特权。

 (形势户指的是豪门望族。)

 另一个叫夫役,针对的是底层老百姓的,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又称为“客户”,这一类百姓作为朝廷的编民,更是跑不掉的。

 (此客户非后世的客户,意思不一样。)

 毕竟人家赵宋朝廷给你小小的佃户一个国民的身份嘛,着实皇恩浩荡。

 但总的来说,宋朝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已经有所下降。

 北宋采用的是募兵制,士兵主要以招募和雇佣为主。故,两宋的兵役负担大幅度下降。

 徭役也是一样,自北宋初年开始,老百姓服徭役的负担,已经开始显着下降。分为“春夫”和“急夫”。

 春夫一般是在春季从事治理黄河等水患;急夫一般为临时调集。

 太祖赵大极力反对役夫不给口粮的前朝惯例。

 太祖皇帝为此定下“一夫一日米二升”的制度。

 (宋一石120斤,一斗12升,一升1.2斤,一日二升折合每天约2.4斤粮食。)

 宋室南迁。

 1127—1279年的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技进步的一个朝代。

 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达,分为东、南和西洋三条航线。

 西洋航线越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客户(佃户)只用给地主缴纳地租,不承担地主家其他义务,人身依附关系也开始大大降低。

 南宋因商品经济极度发达,佃户可以在契约期满之后,离开本地前往其他地方做工。至南宋时期,雇佣关系也就是干活给钱,已经相当普遍。

 但徭役制度仍然是一座大山压在百姓身上。

 因摊派而参加徭役的役夫是没有钱的(每日二升口粮)。

 朝廷有时候还需要招募力士,这些力士事实上属于雇佣关系,是要给钱的。

 至于说大宋朝廷招募的这些力士能不能拿到钱,又能拿到多少,就要看管事小吏们的看“德行”了。

 钱揣在自己兜里不香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张三本来被摊派去服徭役,但人家使了铜钱,结果张三的名字变成了李四。

 李四本来服役三个月的时间变成了半年。

 到了地方,过了一段时间后,王麻子又使了些许银子,结果李四这个穷逼服徭役的时间便从半年突然间变成了一年。

 至于说一年以后,李四能不能活着回去,那就要看天意了……

 凡是大型工程,一年甚至数年都不一定能回去,都是由累累白骨建成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耳熟能详。

 都江堰、骊山陵、阿房宫、秦轨路、大运河、襄阳护城河……

 (在河南发现的秦朝木质“铁轨”和现代铁路原理一样。只不过不是用火车头,是马拉车。)

 (天下护城河,襄阳最宽,平均宽度达180米。)……

 累累白骨铸造了无数辉煌。

 有些是个人享用的,有些在当年属于暴政,人死国灭。

 后人又受益千余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赵昺扭过头来,不再关注二狗子他爹打儿子的事情,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

 为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孩子能有出息。

 小时候不理解,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能懂得。

 正所谓经历过才能懂得。

 况且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也是深入人心、司空见惯的。

 赵昺也没必要纠结这些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