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冬至之郊(第2页)

 赵匡胤诡异的睡着了!

 打了一辈子仗,人精一般的都点检居然睡着了,而且是睡的“不省人事”,喊都喊不醒的那种。

 正月初五,一觉醒来的赵匡胤发现被披上了皇帝专属的黄袍,顿时“大惊失色”!

 缓过劲之后,怒气冲冲地拔出佩刀就要当场诛杀“叛逆”。

 (不是龙袍,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的龙袍的,前文有介绍。所以叫“黄袍加身”。)

 正月初六,“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回到汴梁,替代后周,建立享国三百二十年的大宋王朝。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契丹、北汉,气势汹汹两路夹攻后周,人呢?

 两国加起来十余万兵马。

 “耗费”了无数钱粮的联军走到一半的时候人没了。

 消失了?被吃了?扒拉出锅了?

 或许是因为契丹和北汉听说“英明神武”的赵匡胤当了皇帝,被吓跑了吧。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困难制造困难。

 兵马在汴梁城,那是没法造反的,只有获得了统兵权,然后把兵马拉出去才能有机会。

 所以契丹、北汉入侵的军报诡异地被送到了后周小皇帝手里。

 至于说在制度极其严格的情况下,这份敌国入侵的军报从哪来的,出自何人之手,成为千古之谜。

 赵太祖立国之后,便把元日当作“国庆日”。

 宋朝一般三年由皇帝亲自出面在南郊进行祭天典礼。

 作为新皇帝赵昺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冬至,今日更是显得非比寻常。

 天还没亮,群臣文武百官都已经在等候了。

 以赵与珞为首,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等文臣武将,穿着早就洗涤干净的朝服正装,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黑不溜秋又略感寒冷的宫门口。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皇帝自然而然是“天之子”。

 作为皇帝的“天子”更要表现出对上天的尊崇。

 风雨飘摇的南宋,此时在很有希望成为“中兴之主”赵昺的带领下,初显民稍安,军力渐强,一片欣欣向荣,到处充满了希望。

 在这种大环境下,今年的冬至节祭祀活动更是盛大。

 盛大并不代表了奢侈,事实上赵昺也拿不出什么太多的钱粮去图什么面子。

 这种盛大更多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人心所向的大势。

 《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宋史·礼志》记载:“宋之祀天者凡四: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于圜丘或别立坛;季秋大飨明堂;惟冬至之郊,则三岁一举,合祭天地焉。”

 古人认为,冬至之日,阴极之至,阳气初始,阴气由盛而衰,阳气渐渐生发。君王之道慢慢增长,象征着越来越好,所以是个吉日,值得庆贺。

 冬至节气庆祝,盛行于唐宋,至明朝时期更加隆重。

 宋《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

 明《帝京景物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qu,二声,道路之意。),一如元旦。”

 皇室祭天,表达了对上天的敬畏;民间祭祖,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

 到了后世冬至节各地风俗也有区别,北方吃饺子,俗语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南方也是差异很大,有吃肉的,曰:“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当然南方也有素食的,如江浙一带的冬至吃汤圆。

 寓意冬至团,冬至圆。

 亦有吃年糕的。